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生长棒的初步动物实验及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
【6h】

新型生长棒的初步动物实验及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词表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新型生长棒进行体内撑开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手术结果及大体观察

第二部分 影像学结果及分析

第三部分 组织学观察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章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骨棘特征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介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应用新型生长棒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早发性脊柱侧凸具有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迅速等特点,保守治疗往往无效,外科治疗非常棘手。以生长棒为代表的非融合性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出现,其治疗的目标就是在控制畸形进展的同时,允许脊柱和胸廓继续生长,保障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发育。但其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需要多次手术调整的弊端仍然使该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脊柱外科临床中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生长棒技术,在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带来的二次创伤,为临床治疗患儿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疗技术。
  研究目的:观察新型生长棒系统在体内有效撑开、保留脊柱生长的能力,评估其对于椎间盘退变及椎体生长潜能的影响,探讨新型生长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采用12只健康中华小型猪(10周龄;体重8~12kg)进行实验。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只。新型生长棒组于T6-T7和L2-L3双侧分别植入两对椎弓根螺钉并连接新型生长棒;传统生长棒组于相同手术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并连接传统生长棒每隔4周进行一次生长棒撑开,观察12周。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生长棒的有效撑开和保留脊柱生长的能力。通过磁共振图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脊柱椎间盘和小关节突的退变程度。
  研究结果:传统生长棒组1只小型猪因伤口深部感染终止观察。其余所有11只动物均完成12周的观察,顺利进行了3次生长棒的撑开。新型生长棒组撑开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2.1±3.1min,手术切口平均为1.1±0.2cm,均明显低于传统生长棒组(P<0.001)。新型生长棒组一共平均撑开了40.08mm(30.1-46.83mm),脊柱平均增长率为17.42%(13.77-21.67%);而传统生长棒组一共平均撑开了43.62mm(38.84-46.28mm),脊柱平均增长率为18.69%(15.97-20.03%)。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在椎体和椎间盘高度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CT横断面显示新型生长棒固定节段内外小关节突的关节间隙存在,未见明显退变。脊柱MRI显示新型生长棒固定节段内外的椎间盘信号正常,没有明显退变。而且,新型生长棒保留了脊柱的各向活动能力。
  研究结论:新型生长棒在动物体内能够安全有效的撑开,保留了脊柱纵向生长能力。而且相比较于传统生长棒,新型生长棒撑开的手术创伤更小。同时,新型生长棒良好的保留了脊柱的各向活动度,并不会导致脊柱的僵硬度有所增加。在调节脊柱生长的过程中,对椎间盘没有明显的损伤,不会引起椎间盘发生明显退变。
  第二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脊髓纵裂是一种罕见的闭合神经管先天性发育缺陷,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由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潜在的高神经损伤风险,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技术挑战。此外,该疾病的自然史目前尚不清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亦不明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具有高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对于指导更加规范、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将十分有意义。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266例C5合并SCM患者。共有190名女性和76名男性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14.2岁(3-39岁)。每例患者接受了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检查,以评估脊髓纵裂的分型和位置。根据Pang的脊髓纵裂分型,所有患者被分为SCM-Ⅰ型组和SCM-Ⅱ型组。收集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探讨脊柱侧凸弯型,椎体和肋骨发育畸形和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了85例SCM-Ⅰ型脊髓纵裂的患者骨棘和神经系统功能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全脊柱CT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判断骨棘的位置以及其相对于脊柱侧凸主弯顶椎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测量骨棘的长度、厚度。此外,在横断面MRI上测量侧弯凸凹侧两个半脊髓的直径大小。
  研究结果:SCM-Ⅰ型组104例(39.1%),SCM-Ⅱ型组162例(60.9%)。SCM最常见于下胸椎和腰椎区域。Ⅰ型SCM纵隔的平均长度明显短于Ⅱ型SCM(分别外2.7节和5.2节)。SCM-Ⅰ型组组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较高(22.1%)。单脊椎畸形仅为16.5%,多脊椎畸形为83.5%。对比发现,SCM-Ⅰ型组患者的椎体畸形复杂型更多(90.4%)、累计节段更广泛(5.1节)。此外,肥厚性椎板和球茎棘突的发生率也更高(29.7%),甚至形成“火山口”样畸形。肋骨异常发生在所有患者的发生率为62.8%,其中46.1%为复杂型畸形。其他并发的椎管内异常的总发生率为42.9%,最常见的类型是脊髓空洞症(30.5%)。SCM-Ⅰ型中,无神经症状组(A组)52例(占61.2%),有神经症状组(B组)33例(占38.8%)。两组之间在一般资料、主弯Cobb角度大小和骨棘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组中,骨棘相对于主弯顶椎的位置为:近端13例(25%),远端28例(53.8%),中央11例(21.2%);而B组的关系为:近端7例(21.2%),远端8例(24.2%),中央18例(54.5%)。两组之间骨棘的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98,p=0.004)。B组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比例相对较高(42.4%)。此外,两组之间的半脊髓直径(凹/凸)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98和0.87,p=0.045)。
  研究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表现出更高的多脊椎畸形、肋骨畸形、椎管内异常发病率。特别是在SCM-Ⅰ型的患者中,表现出更多、更复杂的椎体发育异常,甚至形成“火山口”样畸形。进一步发现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其骨棘的位置与神经功能损害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当骨棘位于脊柱侧凸顶椎区,尤其合并后凸畸形时,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最大。同时,脊髓纵裂的不对称分裂也和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认识到骨棘和脊柱侧凸之间密切的临床相关性,对于具有神经功能高风险的患者具有早期诊断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冯帆;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外科学(骨外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沈建雄;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脊柱姿势性畸形;脊髓疾病;
  •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纵裂; 生长棒; 内固定技术; 安全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