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
【6h】

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2 体育院校“三结合”相关研究评述

2.1 关于“三结合”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措施的研究

2.3 关于落实“三结合”最佳场所的研究

2.4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烙印”

2.6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表现出多样性特点

2.7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3 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3.1 对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进行重新审视的原因分析

3.2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对“训练”的重新审视

3.3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训练”

4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训练、科研”的内涵及关系

4.1 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4.2 以体育院校为主所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5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5.1 理论基础:组织系统理论

5.2 体育院校校内“三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 体育院校“三结合”外部条件

6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运行机制

6.1 和谐管理理论: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6.2 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微观机制分析

7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实践分析

7.1 “三结合”实践成果

7.2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对策分析

8.1 运动员和学生的统一

8.2 教练员和术科教师的统一

8.3 科研人员与学科教师的统一

9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大学有两种重要的职能:服务和引导。本文以“服务”和“引导”为指导思想,首先对“三结合”建设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训练观”。“三结合”建设的核心是“结合”,即各参与主体的结合和统一,并提供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保障。本文将体育院校视为一个组织系统,综合运用组织系统与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运行的外部环境,构建了“三结合”的微观运行机制。并在深入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近年来“三结合”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对策。归纳起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服务”与“引导”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主要任务。体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观”是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运动训练实践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研究起点,同样也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指导思想。(2)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核心是“结合”,归根结底是“教育”、“训练”、“科研”各相关参与主体的结合和统一,即教练员和术科教师、运动员和学生、科研人员和学科教师,以及围绕各参与主体的统一所建立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保障。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外部条件主要表现在体育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和运动队(训练的主体)的合作,为各参与主体的统一、互动和流动提供平台。从微观运行机制来看,体育院校“三结合”是设计与优化的“谐则”机制与环境诱导下能动致变的“和则”机制的和谐耦合。(3)北京体育大学在“教育、训练、科研”方面具备了很高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从全校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讲,缺乏“三结合”建设组织保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各部门独自尝试“三结合”建设,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高质量的生源、高水平的教练型体育教师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的缺乏,仍然制约着“三结合”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结合。(4)在体育院校建立高水平训练基地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为各参与主体的统一、流动、互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的差异性、体育科研的应用性特点,共同决定了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重要突破口是:以项目为核心构建高水平的学习型科研团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