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统拳术戳脚拳课程化研究
【6h】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统拳术戳脚拳课程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研究

2.1.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研究

2.2 关于教学课程的相关研究

2.2.1 课程及课程化的相关研究

2.2.2 体育教学理念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戳脚拳课程化的必要性

4.2 戳脚拳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原则及目标意义

4.2.1 戳脚课程化内容的选择依据

4.2.2 戳脚课程化的原则

4.2.3 戳脚课程化的教学目标与意义

4.3 戳脚拳的技术体系内容梳理

4.3.1 戳脚拳基本功法

4.3.2 演练套路

4.3.3 功能用法

4.4 戳脚拳课程化教学内容的构建

4.4.1 初级课程

4.4.2 中级课程

4.4.3 高级课程

4.5 戳脚拳课程化的实施方案研究

4.5.1 课程化理论评估标准的保证

4.5.2 课程化实施评定指标

4.5.3 课程化考核标准的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为加强对戳脚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大其普及程度,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统拳术戳脚拳课程化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戳脚拳课程化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戳脚拳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其发展的现状却并未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以改善,其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方法,这是使其徒有虚名的主要原因。
  (2)当前戳脚拳的发展面临着传承断层的现状,老拳师逐渐离世,更受保守思想的影响,很多优秀核心的技术内容并不轻易外传,造成戳脚拳的技术体系越来越不完整,面临失传的困境。
  (3)戳脚拳在高校传播范围较小,目前只有北京体育大学设置了戳脚的教学课程,也只作为了武术套路专业方向的学生专项课中“九拳四械”中的一项,其他学校均没有此课程的设置。
  (4)本文在戳脚拳课程内容方面,针对高校中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课程类别将戳脚拳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课程,以“突出技击,优化套路”为设置理念,在保留戳脚拳完整技术框架的基础上,各等级课程内容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安排。
  (5)在课程考核标准理论保证、评定指标、以及课程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真正的结合起来,使戳脚的课程化更加规范化,具有可推行性。
  建议:
  (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的保护,要寻找拳种的传承人,有必要聘请民间戳脚拳师,使其参与高校戳脚拳的教学,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戳脚拳课程体系。
  (2)在体育类高校中加强对戳脚拳的宣传力度,可以从武术协会入手,只有了解了戳脚才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发扬和保护它。习练的人群扩大,自然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课程进行标准化,为戳脚拳课程化及戳脚拳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按照初级课程、中级课程与高级课程的顺序,有条不紊地推行戳脚拳课程改革,使戳脚拳课程化发展更为顺畅。
  (4)从体育教学方式与策略上看,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基本动作叠加之后形成的戳脚拳套路展示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戳脚拳的领悟能力,能使之形成较好的戳脚拳感知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