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设置研究
【6h】

我国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设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素质教育改革对青少年营地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1.1.2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1.2研究意义与目的

1.3研究的理论依据

2 文献综述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培养目标

2.1.2 课程模块

2.1.3 户外教育

2.1.4 青少年营地

2.1.5 青少年营地教育

2.2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户外教育研究

2.2.2 国内外青少年营地研究

2.2.3 国内外青少年营地课程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统计分析法

3.3研究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4.1.2 体验式学习理论

4.1.3 泰勒课程原理

4.1.4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1.5 青少年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理论

4.2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现状分析

4.2.1 营地基本现状

4.2.2 营地培养目标现状

4.2.3 营地课程模块现状

4.3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拟定与筛选

4.3.1 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拟定

4.3.2 营地培养目标与模块的筛选

4.4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方案的构建

4.4.1 我国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4.4.2 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设置

4.4.3 青少年营地课程模块内容设置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前,快速发展的青少年营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以课程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我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探究与分析营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课程开发基本理论,探索适合我国青少年营地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
  结论:
  1.我国目前青少年营地课程开展形式灵活,1—2天周末体验形式最为普遍;参与者年龄集中在8—12岁;培训方式以体验式为主,并注重青少年能力培养;课程开发途径与方式灵活;营地自主培养与高校专业毕业生是基地师资主要来源;师资团队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成为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2.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设置以“团队精神、领导力、生存能力、冒险精神”等为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注重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培养,但其系统性、合理性、科学性较差,先课程设置,后目标拟定是营地培养目标设置中的普遍做法。
  3.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有较为明确地课程模块,内容以户外运动、劳动实践、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为主,但表面上课程内容繁多,实则缺乏系统层级设置。
  4.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可归纳为三个维度,26个因素。维度一:能力结构(含: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11个因素);维度二:态度与三观(含:爱国意识、良好个人形象、良好社会关系等11个因素);维度三:知识结构(含:历史人文知识、野外生存知识等4个因素)。
  5.青少年营地课程模块可归纳为四个维度,共20个因素。维度一:生存与适应(含:野外生存、体验式学习等6个因素);维度二:自然与科技(含:天文知识、媒介素养等6个因素);维度三:运动与文化(含:大众体育运动、户外挑战运动等4个因素);维度四:责任与实践(含:劳动实践、国防知识普及等4个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