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时空分布特征
【6h】

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时空分布特征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1.1 长江上游保护区渔业资源研究概况

1.1.2 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早期资源研究概况

1.1.3 长江上游保护区生物学特征及种群动态

1.1.4 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生境及水文情势变化

1.1.5 长江上游保护区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1.2 鱼类空间分布研究方法概述

1.2.1 视觉观察法

1.2.2 水声学方法

1.2.3 标记重捕法

1.2.4 捕捞法

1.3 水声学方法在渔业中的应用

1.3.1 水声学方法简介及优点

1.3.2 鱼类目标强度定义及应用

1.3.3 鱼类密度

1.3.4 鱼类行为及空间分布

1.3.5 波束发射方式及后处理

1.4 研究区域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时间

2.2 设备及校准

2.3 声学数据采集方法

2.4 渔获物调查方法

2.5 声学数据后处理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分布特征

3.1.1 水平分布特征

3.1.2 垂直分布特征

3.2 鱼类密度分布特征

3.2.1 水平分布特征

3.2.2 垂直分布特征

3.3 资源量评估

3.4 渔获物分析

3.4.1 渔获物种类

3.4.2 渔获物组成比例

3.4.3 主要鱼类体长分布

第4章 讨论

4.1 鱼类个体特征

4.2 鱼类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

4.3 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从金沙江向家坝坝轴线下1.8km处至重庆地维大桥,是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自然流水生境。其中江安-重庆江段河道曲折,滩沱相间,多峡谷,水流缓急交替,包含数量众多的水生生物,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特有鱼类占比较高,生境条件满足鱼类产卵、越冬和索饵需求。随着金沙江梯级水电的相继蓄水,位于其下游的保护区河段水文自然节律、鱼类栖息生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保护鱼类自然资源,降低人类活动带来的直接损害,保护区于2020年1月1日起进入“十年禁渔”的生态修复期。全面禁捕初期鱼类资源现状是评估捕捞停止后资源响应与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保护区鱼类资源能否恢复,时空分布格局如何?水声学方法以其无损、适用范围广、不受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能提供连续的数据等优点适于开展鱼类资源时空演变研究。为此,本文采用Simrad EK80鱼探仪于2020年12月(枯水期)和2021年5月(丰水期)对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开展了水声学调查,获取鱼类目标强度值、密度、资源量等数据,并辅以渔获物调查,以期了解保护区江段鱼类资源状况、以及鱼类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分布特征。(1)水平分布:枯水期与丰水期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 B,无显著差异。两个时期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图均呈明显的偏向低目标强度的偏态分布,说明小型鱼类占有较大比例。保护区干流丰水期较枯水期鱼类体长有所增加,且各江段间鱼类目标强度差异显著(P中层>上层。整个江段鱼类密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3.丰水期鱼类资源量估算。基于鱼类分布GIS建模的栅格化数据、每个栅格的水面面积,对鱼类资源总量进行估算,丰水期长江上游保护区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总量约为4.54×107尾,体重为3412.72 t。4.渔获物组成特征。2021年5-7月在长江上游泸州、江津江段共调查到62种鱼类,包括4目12科42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此次渔获物调查中还发现了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张氏(?)(Hemiculteri tchangi)、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等1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泸州江段主要捕捞对象以长江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等底层鱼类为主,中下层与中上层鱼类占比相当,鱼类平均体长为22.16 cm。江津江段主要捕捞对象为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等底层鱼类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贝氏(?)(Hemiculteri bleeker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中上层鱼类,鱼类平均体长为18.09 cm。水声学方法估算出的鱼类体长和渔获物实际调查的鱼类体长较相符。本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保护区江安-重庆江段以小型鱼类为主,鱼类体长与密度均是靠近重庆的中下游江段大于上游。丰水期与枯水期鱼类分布规律不同,丰水期鱼类密度较大的江段与历史记载的产卵场位置和保护区的核心区重合度较高。渔业资源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全面禁捕的同时,需要持续跟踪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和关键生境的恢复效果,从而为资源恢复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