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辅导员理想人格模型构建及塑造问题研究
【6h】

高校辅导员理想人格模型构建及塑造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辅导员人格概述

2.1 辅导员人格的基本内涵

2.1.1 辅导员人格的定义及特征

2.1.2 辅导员人格的重要性

2.2 辅导员理想人格

2.2.1 辅导员理想人格的定义

2.2.2 辅导员理想人格维度

3 辅导员人格现状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施测

3.3 问卷结论

3.3.1 学生问卷

3.3.2 辅导员问卷

3.4 结论分析

3.4.1 辅导员人格存在问题

3.4.2 学生问卷与辅导员问卷的差异

4 辅导员理想人格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及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研究思路及问卷编制流程

4.1.3 访谈及开放式调查

4.2 施测

4.2.1 测量工具

4.2.2 统计方法

4.2.3 被试

4.3 统计结果和分析

4.3.1 艾森克人格量表分析

4.3.2“高校辅导员理想人格模式调查问卷”分析

4.4 模型构建及维度释义

4.4.1 一般人格

4.4.2 职业人格

5 辅导员理想人格塑造的途径

5.1 辅导员人格塑造流程

5.2 辅导员人格塑造的方法建议

5.2.1 内化阶段: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注重内在价值引导。

5.2.2 外化阶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高人格自主构建能力。

5.2.3 内化阶段:外部激励加强人格内化力度,促使人格稳定。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元性、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其人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辅导员理想人格模式构建及塑造问题的研究,对辅导员人格的科学测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辅导员的任用、考评、培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人格学、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学为操作途径,采用文献搜集、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借鉴了学术界有关于辅导员能力素质和教师人格等方面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构建出高校辅导员理想人格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对辅导员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