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雇员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及其关系研究——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
【6h】

雇员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及其关系研究——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主要研究问题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结构安排

2.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可雇佣能力理论及相关研究

2.1.1 可雇佣能力的概念界定

2.1.2 可雇佣能力的构成模型

2.1.3 可雇佣能力的研究方法

2.2 职业生涯理论及相关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职业生涯理论回顾

2.2.3 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方法

2.3 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

3.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

3.1.1 可雇佣能力构成维度及量表

3.1.1 职业成功评价标准及量表

3.2 研究过程及分析

3.2.1 可雇佣能力量表修正及指标体系构建

3.2.2 职业成功评价量表及指标体系构建

3.2.3 正式测试量表质量分析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性别比例分布情况

3.3.2 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3.3.3.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3.3.4 月收入分布情况

3.4 本章小结

4.职业发展视角的可雇佣能力研究

4.1 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4.1.1 雇员职业发展目标分析

4.1.2 职业发展阶段的重新界定

4.2 可雇佣能力动态变化模型构建

4.2.1 动态可雇佣能力的内涵界定

4.2.2 可雇佣能力的结构模型及假设

4.2.3 可雇佣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4.3 可雇佣能力动态模型的拟合

4.3.1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4.3.2 模型假设及相关参数

4.3.3 可雇佣能力动态模型及其平衡条件

4.3.4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无边界职业生涯倾向的职业成功研究

5.1 职业生涯无边界化及其倾向分析

5.1.1 职业生涯无边界化背景分析

5.1.2 职业生涯无边界化的内涵

5.1.3 职业生涯无边界化倾向测量

5.2 无边界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2.2 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6.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

6.1 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的直接效应分析

6.2.1 因子分析

6.2.2 相关分析

6.2.3 回归分析

6.2 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6.2.1 逻辑分析

6.2.2 方差分析

6.2.3 路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基于职业成功导向的可雇佣能力开发建议

7.1 树立科学职业成功观

7.1.1 职业成功标准多元化,关注内在的主观感受

7.1.2 职业成功阶段动态化,关注职业的长远发展

7.1.3 职业生涯角色的成功,关注工作与家庭和谐

7.2 可雇佣能力开发建议

7.2.1 可雇佣能力开发主体

7.2.2 职业成长期的可雇佣能力开发

7.2.3 职业发展期的可雇佣能力开发

7.3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8.4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调查问卷(预试版)

附录2 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调查问卷(正式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现代企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变革趋势引发了无边界管理思想,交易型的雇佣关系使得终身雇佣和长期雇佣制度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依靠对雇主的忠诚换来的安全雇佣模式已经变得虚幻莫测,为了探寻支持雇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源,本文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以进入职场的雇员作为调研对象,对职业发展视角的动态可雇佣能力、无边界职业生涯倾向的职业成功以及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1.本文的绪论部分从选题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等方面对全文的写作思路做了系统介绍。
  2.本文第二部分对可雇佣能力与职业生涯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
  3.本文第三部分对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的研究量表进行了设计和修订,并对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4.本文第四部分从职业发展的视角对以工作年限/工龄作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可雇佣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动态可雇佣能力模型进行了拟合,得出可雇佣能力随着职业生涯动态发展而呈现“S”曲线变化的趋势的结论。
  5.本文第五部分对职业生涯无边界化的背景、内涵、特征和倾向进行分析,并且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职业成功的相关因素的显著性进行了方差分析。
  6.本文第六部分利用SPSS和AMOS软件分析了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关系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验证了可雇佣能力是职业成功的前因变量的假设。
  7.本文第七部分在树立科学职业成功观的基础上,从职业成长期和职业发展期两个方面对可雇佣能力的不同开发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8.本文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结构方程等研究方法,数据处理过程中了利用了EXCELL、SPSS和AMOS等统计软件。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了以工作年限/工龄作为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基于职业发展的视角对动态可雇佣能力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可雇佣能力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概念,可以涵盖就业能力、胜任能力和职业能力三大范畴;(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可雇佣能力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验证了可雇佣能力是职业成功的前因变量的结论,因而对以职业成功为导向的可雇佣能力开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