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兩晉官學師法研究
【6h】

兩晉官學師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两晋时代的官学师法处於重要的变革时期,在官学的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古文经学师法的地位,并逐步完成了不同经典和师法的内部调整,从而塑造了此後正经正注系统的基本形貌,在整个汉唐经学制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後的枢纽性作用。不过,现有的研究一方面对包括官学师法及其演变在内的魏晋经学核心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则受制於史料记载、固有经学史框架等因素而产生了相当不小的争议,因而以西晋十九博士师法、东晋太兴九博士师法爲代表的两晋官学师法问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定论。  通过对两晋官学师法进行溯源性的考察,可知今学的衰亡、古学的提升实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曹魏时期渐进完成的,晋初官学所设师法在很大程度上即承之而来,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经学流传图景。在辨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魏晋经学和单经学史的相关研究,重新拟定十九博士师法名单,分别爲:《周易》郑玄、王肃,《尚书》贾逵、马融、郑玄、王肃,《诗经》郑玄、王肃,《三礼》马融、郑玄、王肃,《左传》服虔、王肃、杜预,《公羊》颜安乐,《谷梁》尹更始,《孝经》并《论语》孔安国、王肃、何晏。其中,《三礼》合置博士,延续了汉代以来的礼经博士师法设立传统,所以不受马、王二家礼学着述情况的影响;而《孝经》《论语》在汉晋之际成功“升经”,结合其文献特点和传授习惯,故亦并置学官。贾逵《尚书》学得以立学,而《周官》《左传》则由於不同原因未能立学,充分体现了当时官学设置的基本原则。而这一新的名单相较於现有此前的研究更具合理性,除了具体的内部原因外,还表现在各经师法相对均衡,能够解释荀崧所列十家的排序,以及更好地描述两晋官学师法的变迁。  东晋初年的九博士制在西晋十九博士师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省,其师法分别爲:《周易》王肃,《尚书》孔安国,《尚书》郑玄,《毛诗》郑玄,《周礼》郑玄,《礼记》郑玄,《左传》服虔,《左传》杜预,《孝经》并《论语》郑玄。王肃之学在官学中全面告退,郑学师法有增无减;此外,《春秋》三传分置博士的办法首次用於《三礼》,开启了礼经在学官设置上的分化。至於九博士前的五博士、八博士,其後的十一博士、十二博士、十六博士等,或停留於理论层面,或未及付诸施行,或存在记载讹误,故九博士成爲东晋师法学官定制。然而,孝武帝太元年间的官学改革使分掌经典的主体由太学博士转爲国学助教,不仅在官学设置上进一步分化礼经、恢复《公羊》《谷梁》,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官设立原则,由原来的“师法本位”变爲“经典本位”,学官和科目数量趋於稳定,经目制度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对集解、音义、义疏等经典注解体式以及此後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