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6h】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VUCA”时代,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基本都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国教育系统纷纷将跨学科人才培养列为战略重点。人才标准的改变必然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教师的跨学科素养由此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焦点性课题。本文着力探讨两个问题:其一,为了胜任跨学科教育教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即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问题;其二,哪些关键性因素影响着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即教师跨学科素养影响因素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开展探究。  第一部分是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模型的建构。本部分根据胜任力模型理论以及相关研究,逐层建构起教师跨学科结构模型。一级要素包括教师跨学科知识、教师跨学科能力、教师跨学科信念、教师跨学科动机和教师跨学科特质五类。每一类要素下又分为若干二级要素,共十九个二级要素。三级要素是对二级要素的具体阐释。本文力求使模型全面系统、结构清晰、体现出各要素间的整体性关系。  第二部分是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针对20位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并借鉴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跨学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本文所建构的模型符合一线跨学科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教师跨学科素养水平差异较大,只有少数教师可以胜任跨学科教育教学,其余教师尚难以胜任。第三,20位跨学科教师所在校的跨学科教育发展差异明显,反映出学校对待跨学科教育的不同态度。第四,目前跨学科师资队伍主要以校内兼职为主,专职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较少,未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五,教师跨学科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校外跨学科创新组织是不容小视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教师跨学科素养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本部分选取了两位优秀的跨学科教师(M老师和F老师)作为研究个案,将适用于多领域分析人-事-物复杂互动关系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分析方法来研究两位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影响因素。该理论突破“人与非人”的二元对立,弥合了二者间的分野,其理念反映在“行动者”、“转译”和“网络”三个核心概念中。个案研究结果显示:第一,M老师跨学科素养的“人”的影响因素包括M老师自身、学校同事和跨学科带头人,“非人”影响因素包括跨学科领导方式和学校组织影响因素。F老师跨学科素养“人”的影响因素包括F老师自身、学校同事和重要他人,“非人”影响因素包括跨学科培训、校外支持和跨学科领导方式。第二,两位教师跨学科素养相同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自身、学校同事和跨学科领导方式三项,且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相同。第三,由于两位教师的跨学科发展历程、阶段以及所处学校跨学科教育发展的差异,两位教师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具体差异。第四,在此网络中,“人”和“非人”影响因素之间是“弱对称性”关系,“非人”影响因素作用的发挥通过“人”并且依赖“人”。  在结论和建议部分,本文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整体概括,进而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体层面提出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育建议。具体包括:国家要做好教师跨学科素养框架研制和教师跨学科素养培育体系完善工作。学校要完善领导方式,注重教师外部和内部跨学科动机的激发,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培养跨学科带头人,搭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体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自身跨学科素养。

著录项

  • 作者

    朱利利;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学科 教师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吴艳茹;
  • 年度 202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