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雷米芬太尼与丙泊酚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6h】

雷米芬太尼与丙泊酚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 言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论文综述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单纯靶控输注(TCI)雷米芬太尼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意识消失时丙泊酚预计效应室药物浓度及BIS值;当丙泊酚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平衡时(即Cp-p=Ce-p=4ug/ml),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下气管插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对BIS值的影响。 方法:5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年龄18-60岁,ASAⅠ或Ⅱ级。按不同的雷米芬太尼预计血浆浓度(Cp-r)随机分为R0(Cp-r=0ng/ml)、R2(Cp-r=2 ng/ml)、R4(Cp-r=4 ng/ml)、R6(Cp-r=6ng/ml)和 R8(Cp-r=8ng/ml)五组,每组10例。根据分组不同TCI输注雷米芬太尼,待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平衡时,记录患者BIS值,并记录雷米芬太尼达平衡过程中患者呼吸抑制和肌肉强直发生情况。随后持续呼唤患者一分钟,记录呼唤一分钟后患者的BIS值。然后以血浆靶控方式输注丙泊酚Cp-p=4.0ug/ml,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意识消失时丙泊酚预计效应室药物浓度和BIS值。若丙泊酚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2min患者意识仍未消失,将丙泊酚Cp-p调至4.5ug/ml。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罗库溴铵,待丙泊酚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平衡且肌肉完全松弛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至插管后3min。记录术前访视时、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三者取平均值作为基础对照值,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即刻的脑电双频指数(BIS),二者取平均值作为基础对照值。并记录插管前即刻和插管后1、2、3min的SBP、DBP、MAP、HR和BIS值。 结果:①与基础BIS值相比,雷米芬太尼预计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平衡时的R2(94±2 vs 91±7)和R4(95±2 vs 94±4)组患者BIS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R6(94±5 vs 80±13)和R8(93±4 vs 80±16)组患者BIS值明显降低(P<0.05),R6、R8组BIS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R6、R8组组内患者对雷米芬太尼反应个体差异很大;与基础值比较,各组雷米芬太尼达平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②患者意识消失时R0、R2、R4、R6和R8组所需时间分别为3.5±2.2min、1.5±1.1min、1.0±0.4min 、0.8±0.1min 和0.9±0.4min ,R2、R4、R6和R8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明显短于R0组(P<0.05),R2、R4、R6和R8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0、R2、R4、R6和R8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预计效应室药物浓度(Ce-p)分别为3.8±0.5ug/ml、2.7±0.7ug/ml、2.2±0.7ug/ml、1.9±0.4ug/ml和1.8±0.7ug/ml,R2、R4、R6和R8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Ce-p显著低于R0组(P<0.05), R6、R8组显著低于R2组(P<0.05),R4、R6、R8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0、R2、R4、R6和R8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65±9、74±8、80±7、85±11和82±13,R4、R6、R8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明显高于R0组(P<0.05),R4、R6和R8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R2组插管后1minDBP、MAP和HR均明显高于插管前即刻(P﹤0.05),R4组仅插管后1minHR高于插管前即刻(P﹤0.05),但均不高于基础值(P>0.05);R6组插管后2~3min和R8组插管后1~3min的SBP均低于插管前即刻(P﹤0.05);插管后血压和心率随着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R6和R8组插管后的SBP和MAP明显低于R2组(P﹤0.05),且麻黄碱使用率增高(分别为10%和50%)。各组插管后BIS与插管前即刻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①当单纯血浆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小于4ng/ml时不会引起患者BIS值下降, 6~8ng/ml有镇静作用,可以引起BIS值明显下降,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单纯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ASAⅠ或Ⅱ级的年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②在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时,随着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高,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随之明显降低,意识消失时的BIS值随之升高。雷米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为4ng/ml时出现了封顶效应。③在使用肌松剂时,当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预计血浆浓度分别在4ng/ml和4ug/ml时,可较好抑制插管所至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且血流动力学副作用最小。④当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r)为2-8ng/ml,复合丙泊酚4ug/ml时,插管后不会引起患者BIS值改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