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电双频指数(BIS)个体化指导脑出血意识障碍手术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6h】

脑电双频指数(BIS)个体化指导脑出血意识障碍手术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质量控制

3.麻醉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麻醉诱导前相关指标比较

2.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间心率(HR)比较

3.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MAP)比较

4.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

5.两组患者皮质醇比较

6.两组患者ACTH比较

7.丙泊酚用量比较及BIS、GCS评分与丙泊酚用量的相关性

8.各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讨论

1、实验组BIS值的确定

2、对照组麻醉诱导前GCS评分

3、麻醉诱导期药物的选定

4、实验观察时期的选定

5、BIS指导下的脑出血患者麻醉诱导效果分析

结论

实验创新性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麻醉诱导期药物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彰响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脑出血意识障碍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期的丙泊酚用药,探讨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个体化麻醉诱导方案。  方法:将需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意识障碍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B组(即BIS指导丙泊酚用药组)和G组(即麻醉医生经验性用药组),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1min内)枸橼酸舒芬太尼0.4μg/kg(用生理盐水均稀释至20mL),4min后若B组(实验组,n=20)在推注全麻药丙泊酚前患者BIS值>50,则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直至BIS降到(45±5)稳定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1.0mg/kg,若推注全麻药前患者BIS值≤50,并且意识消失,则直接使用罗库溴铵1.0mg/kg;而G组(对照组,n=20)是由同一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托下颌反应及睫毛反射等经验性推注丙泊酚,待达到适宜镇静深度,给予与B组剂量相同的罗库溴铵。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均从1.5μg/m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一靶浓度维持5min,直至B组BIS值稳定在(45±5),G组达到预定目标镇静深度,肌松药物完全起效后行气管插管,期间手控辅助通气,插管后常规机械通气。术中使用电子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罗库溴胺5ug/kg/min维持肌松,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维持镇痛,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吸入异氟烷静吸复合维持镇静,异氟烷维持在呼出浓度0.8MAC,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药物用量,开颅前维持MAP在80~90mmHg以上,开颅后维持MAP不低于60~70mmHg,必要时电子微量泵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丙泊酚推注完毕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各时点的BIS值、MAP、HR、SABP、DABP及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同时记录麻醉诱导过程中丙泊酚的总量,记录有无肌颤、心动过缓(HR≤60次/分)、心动过速(HR≥100次/分)、平均动脉压波动超过基础血压的20%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等使用情况。  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和麻醉前相关指标(基础BIS值、基础GCS评分、SABP、DABP、MABP、皮质醇、ACTH等)及电极片的位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循环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在T1~T3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心率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T1时刻MAP低于T0时刻,而T2时刻MAP大于T1时刻;但两组患者各时点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BIS、应激反应指标及丙泊酚用量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在T1时间点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组BIS低于B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皮质醇和ACTH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前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丙泊酚的用量明显低于G组;进一步分析丙泊酚、BIS值及GCS评分的关系:三者之间两两呈线性正相关。BIS值(y)与GCS评分(x)回归方程式为Y=14.219+6.027x,丙泊酚(y)的用量与基础BIS值(x)的回归方程式为y=-25.286+1.366x,丙泊酚(y)的用量与GCS评分(x)的回归方程式为y=-65.269+14.016x。  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组间比较:两组患者除阿托品使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MAP高于基础值20%、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BIS低于40的例数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较G组更易出现MAP高于基础值20%,而其余不良反应(MAP低于基础20%、窦速、窦缓等)发生率B组均低于G组(P<0.05),且G组BIS低于40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1)。  结论:1、脑电双频指数(BIS)可个体化的指导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麻醉诱导,较经验性用药更具客观性和安全性。  2、BIS指导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麻醉诱导可以减少镇静药物丙泊酚的用量,循环更稳定。  3、经验性使用丙泊酚用于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麻醉诱导比BIS指导更易出现麻醉过深(BIS<40)。  4、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麻醉诱导期丙泊酚用量、麻醉前BIS值及麻醉前GCS评分三者之间两两呈线性正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