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宫腔菌群对子宫内膜增生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探
【6h】

宫腔菌群对子宫内膜增生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对象

1.2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3主要实验试剂耗材

1.4实验方法

1.4.1子宫内膜组织及宫腔冲洗液标本采集

1.4.2 宫腔内膜组织DNA提取、16SrRNA V4区PCR扩增及miseq高通量测序

1.4.3 ELISA试剂盒检测宫腔内膜组织中β -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

1.4.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宫腔冲洗液中E2水平

1.4.5 ELISA试剂盒检测宫腔冲洗液IL-6水平

1.4.6 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内膜组织中Treg含量

2.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及正常组试验对象一般临床特征研究

3.2 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正常组内膜组织16S rRNA 基因测序情况

3.2.1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组内膜组织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

3.2.2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组内膜组织在门水平的菌群组成和群落结构

3.2.3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组内膜组织在属水平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3.2.4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组内膜组织在种水平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3.3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的宫腔菌群构成差异比较

3.4 厚壁杆菌门,变形杆菌门,大肠杆菌及脆弱拟杆菌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的相对丰度差异比较

3.5 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宫腔菌群构成差异

3.6 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膜组织中Treg含量;ELISA检测内膜组织中β -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及宫腔冲洗液中IL-6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宫腔冲洗液中E2水平

3.7 β -葡糖醛酸糖苷酶,E2,IL-6 及 Treg 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差异比较

4.讨论

4.1正常组宫腔菌群构成

4.2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腔菌群构成特点

4.3高相对丰度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参与子宫内膜增生的早期组织学演变过程及其相关机制

4.4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性

5.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宫腔菌群构成及多样性差异,从菌群的角度探讨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寻找子宫内膜增生的特定菌群治疗靶标。  方法  1.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和正常组子宫内膜组织的菌群构成多样性和丰度差异。  2.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内膜组织中Treg免疫细胞水平。  3.ELISA法检测三组内膜组织中β-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及各组宫腔冲洗液中IL-6水平。  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宫腔冲洗液中E2含量。  结果  1.正常宫腔并非无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内膜增生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增生组更高,而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正常组。种水平上,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在增生组明显增高。除此之外,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组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其与不典型增生组无明显差异。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在不典型增生中最高,其次是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组,而正常组最低。  2.内膜增生组和内膜癌组Treg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内膜组织β-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和宫腔冲洗液E2、IL-6水平在增生组和内膜癌组均高于正常组,其中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组的β-GD活性和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但与不典型增生组无明显差异。IL-6含量在不典型增生组中最高,其次是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组,而正常组最低。  结论  1.正常女性宫腔是有菌的,而且菌群构成及其多样性丰富。  2.宫腔菌群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可能影响内膜组织β-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进而可能影响宫腔局部E2水平,参与子宫内膜增生,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的始动因素;在种水平,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通过影响IL-6炎症因子水平及Treg细胞介导的局部免疫,可能在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中发挥着更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中也有着一定潜在作用。  3.微生物组靶向方法即调节宫腔菌群,可能为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带来新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