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β-环糊精和长链脂肪族二元酸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
【6h】

基于β-环糊精和长链脂肪族二元酸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综述

1.1超分子化学概述

1.2分子识别和分子组装

1.3环糊精为主体的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

1.3.1环糊精的发现和发展

1.3.2环糊精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1.3.3环糊精索烃、准轮烷、轮烷及多轮烷研究进展

1.3.4环糊精索烃、准轮烷、轮烷及多轮烷应用:分子机械

1.4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1.5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β-环糊精与脂肪族二元酸包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2.1引言及研究背景

2.2 β-环糊精包合物研究概况

2.3 β-环糊精与系列脂肪族二元酸包合物的制备

2.3.1原料和试剂

2.3.2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2.4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的表征

2.4.1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的FTIR表征

2.4.2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的差热(DTA)分析

2.4.3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4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包合比例及包合物结构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β-环糊精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及包合模式

3.1引言及研究背景

3.2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的制备

3.3结果与讨论

3.3.1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红外光谱表征

3.3.2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的1H-NMR表征

3.4 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的包合模式

3.4.1包合物包合模式的1H-NMR表征

3.4.2包合物包合模式理论推测

3.4.3包合物包合模式的2D NOSEY谱表征

3.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β-环糊精与两亲性缩聚物的包合

4.1引言及研究背景

4.2实验部分

4.2.1原料及试剂

4.2.2测试方法和仪器

4.2.3两亲型缩聚物样品制备

4.3结果与讨论

4.3.1 β-环糊精与缩聚物包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4.3.2 β-环糊精与缩聚物包合物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3 β-环糊精与缩聚物包合物的1H-NMR分析

4.4 β-环糊精与三嵌段缩聚物CP1113的包合

4.5 β-环糊精与两亲性缩聚物的包合过程模型

4.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以环糊精为主体分子通过分子识别进行自组装的研究是目前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制备β-环糊精与系列长链二元酸的包合物,探讨和分析了β-环糊精与二元酸体系超分子自组装形成包合物的过程以及包合物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制备β-环糊精与二元酸二负离子包合物并研究了包合体系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利用长链脂肪族二元酸的疏水链段结构,通过缩聚的方法制备了系列两亲性缩聚物并进一步研究了缩聚物与β-环糊精的包合行为;对于形成包合物的体系进行了包合机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共沉淀法和固相研磨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了β-环糊精与系列长链二元酸的超分子自组装制备包合物;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确证了包合物的形成;包合物中β-环糊精与二元酸的物质的量比为 2:1;β-环糊精分子通过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包覆于二元酸分子表面,形成了管道状的[3]准轮烷结构。 2.在化学计量比为2:1的β-环糊精与二元酸包合物的基础上,通过包合物与碱作用,得到β-CD与二元酸双负离子的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证实该包合物经过NaOH处理形成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的过程中保持了两个β-环糊精分子与二元酸亚甲基链包合形成的[3]准轮烷结构。 3.以游离态的β-环糊精作为基准,在比较1:1包合的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和 2:1 的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核磁共振谱图对应氢原子核磁共振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已知的相关理论,确定了化学计量比为 1:1 的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中亚甲基骨架采取了 gauche 纽结后的排列方式,β-环糊精分子与8个亚甲基相包合;而 2:1 的β-环糊精与二元酸双负离子包合物中亚甲基链采取了反式构象,每个β-环糊精分子与4个亚甲基进行包合。通过二维核磁谱进一步确定了其包合模式为[3]准轮烷结构。 4.通过缩聚反应制备了二元酸之一(DA13)与未封端及单甲氧基封端 PEG 的四种两亲性缩聚物;在环糊精饱和水溶液体系中,利用共沉淀法,通过加入缩聚物客体分子,成功地制得并离心分离出了 CP613、CP1113、CP2013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 5.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核磁共振谱分析确认了三种缩聚物包合物的形成;通过<'1>H-NMR 分析了包和物中β-环糊精与缩聚物分子链的包合情况,由相关氢的核磁共振峰的峰形确定了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间的包合位点,通过积分面积比计算出包合物中β-环糊精分子链数目的包合比例。 6.针对碳原子数为 13 的二元酸与单羟基封端的缩聚物 (CP1113) 具有的明确的三嵌段结构,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分析了CP1113与β-环糊精的包合过程;确定了 CP1113 上PEO链节与β-CD分子的数目比为 7.5:1;因此β-环糊精除部分相对固定在酯羰基附近和在疏水结构中心亚甲基链节上滑动外,其余大部分环糊精分子与PEO链段进行了包合; 7.CP1102 由于中心疏水链段过短,不能有效地形成缩聚物链与环糊精相互作用的稳定中心,因此与β-CD作用没有包合物形成;CP5013 则可能由于两端的PEG链较长,与环糊精包合需要克服更高的能垒,因此也未能形成包合物。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β-环糊精与三嵌段缩聚物 CP1113 的包合模型;该模型通过改变缩聚物的结构及对应的环糊精与缩聚物分子链的数目比例,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缩聚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