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为例
【6h】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重要概念

1.2.1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2.2 媒介形象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样本的选择

2.2 研究的问题

2.3 研究方法

2.3.1 内容分析法

2.3.2 命题分析法

第3章 文本分析

3.1 内容分析

3.1.1 报道数量

3.1.2 报道体裁

3.1.3 报道版面

3.1.4 报道主题

3.1.5 报道倾向

3.1.6 小结

3.2 命题分析

3.2.1 隐含命题

3.2.2 预设命题

第4章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4.1 大赛在《人民日报》中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4.1.1 2002—2008年:青少年巧思妙想的大比拼

4.1.2 2009—2011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暴露出问题

4.2 大赛在《中国青年报》中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4.2.1 2002—2007年: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试验田

4.2.2 2008—2010年:特权阴影下名校的入场券

4.2.3 2011年:获奖者彰显不俗实力

4.3 大赛在《科技日报》中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

4.3.1 2002—2008年:热闹的科普竞赛活动

4.3.2 2009—2010年:高考加分的保留地之一

4.3.3 2011年:加强大赛各分赛区的报道力度

4.4 大赛在三份报纸中媒介形象的发展阶段的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改变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展示参赛者的风采

5.2.2 报道的专业性要与通俗性相结合,让大赛的报道更有趣易读

5.2.3 增加评论和深入报道,全面报道大赛的各方面内容

5.3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3.1 不足之处

5.3.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初衷下产生。大赛发展二十多年来,已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
   本文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新闻话语分析中的命题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为研究文本,对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十年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包括各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意图研究三份报纸中呈现出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并对媒体如何更全面的塑造大赛的媒介形象提出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绪论、研究设计、文本分析、大赛的媒介形象发展阶段、结论与建议。其中第三章文本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内容分析部分,制定的类目有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基调以正面和中性倾向为主,负面报道多集中在“高考加分”主题下。在命题分析部分,通过隐含命题和预设命题的分析可知,大赛主要的媒介形象是“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的科普活动”。
   综上所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呈现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科技同报》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积极的。总体定位为一项科普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创新能力教育方法的改革,促进了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高。2009年以前的三份报纸塑造大赛的形象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较为单一。较少量的报道中大赛成为“个别人的奖项比赛”。2009年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这一媒介形象深入发展的同时,报道中又出现了新的媒介形象,大赛成为高考加分的保留地之一,甚至在一些报道中成为“进入名校的捷径”。最后,本文就三份报纸如何更全面的塑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