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以《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6h】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以《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案例及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框架

2.1 翻译行为论

2.2 目的论

2.3 “功能+忠诚”翻译理论

第三章 2011“两会”温家宝记者招待会口译分析

3.1 记者招待会原语与目的语翻译纲要对比分析

3.1.1 原语与目的语预期文本功能对比

3.1.2 原语与目的接受者对比

3.2 记者招待会原文分析

3.2.1 内容特点

3.2.2 结构特点

3.2.3 语言特点

第四章 信息缺失现象分析

4.1 信息缺失分类

4.1.1 对非重要信息的有意删减

4.1.2 对修饰语的有意删减

4.1.3 信息漏译现象

4.2 导致信息缺失的翻译策略

4.2.1 省译策略

4.2.2 重组策略

4.3 应对信息缺失的策略

4.3.1 充分的译前准备

4.3.2 临场应变能力的提高

4.3.3 恰当的译后反思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2011“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译英文本

展开▼

摘要

口译活动是广泛运用于国际交流的方式之一。交替传译作为口译活动的一种,是记者招待会、商务谈判等活动中常被采取的一种方式。从口译活动质量的角度来看,信息缺失是影响口译活动质量的一个方面。然而无论在同声传译中,或是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信息缺失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利用目的论、“功能+忠诚”理论,对已有的《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文本进行口译分析,即对个案的翻译纲要和原文分析,得出影响译员翻译策略选取的原因,同时也是导致信息缺失现象的直接原因:原语和目的语接受者语言文化差异;原语内容的政治性、时效性和中国特色性;原语结构松散、重复的特点;原语语言口语化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译员需要采取恰当的省译和重组的策略才能达到翻译目的,而这两种策略常会导致信息缺失现象。本文同时对《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还表现为,译员对非重要信息及修饰语有意的删减导致的信息缺失,以及极个别的由于认知负荷过载而导致的信息漏译现象。本文同时提出对口译活动翻译纲要和原文的预分析,即译员在译前对活动要求、发言人发言内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译后对翻译过程的恰当反思能降低或减少信息缺失的现象。本论文不仅获得了理论及现实方面的启示,同时希望能为口译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