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研究
【6h】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概述

1.1 灾难题材电影的界定

1.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1.3 伦理叙事理论概述

第二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内涵

2.1 天人合一与人道人本

2.2 国家秩序与群体个体

2.3 忧患意识与灾害认知

第三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艺术

3.1 身教言传的人物功能

3.2 因果联结的叙事结构

3.3 形散神聚的叙事话语

第四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优势与局限

4.1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社会文化背景

4.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创作动机、接受心理

4.3 中国现代电影展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几年,在娱乐化浪潮和电影产业全球化的冲击下,灾难片频繁地出现在电影荧幕上。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在政治性与商业化的夹缝中进退维艰,发展相对缓慢。自1957年石挥导演《雾海夜航》,到2002年张建亚拍摄《极地营救》,从2008年冯小宁拍摄《超强台风》,到2010年冯小刚打造《唐山大地震》,中国灾难题材电影走了一条漫长而蜿蜒之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继承了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乐于传授、教导观众吸取教训,尊重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较而言,西方灾难题材电影更擅长体现西方社会一贯对抗自然的文化传统。在家与国,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传统儒家主张克己复礼,移孝作忠,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尤其像《惊涛骇浪》这种以救灾官兵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大力张扬的也正是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牺牲精神。在人我关系上,传统儒家以忠恕之道践行自爱爱他的思想,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宽容现实生活中出于生命本能的自救,但在公共舆论与电影艺术里,又习惯于从道德的高度歌颂那些舍己为人、富有奉献精神的人物与形象。这种自爱爱他、互帮互助的思想,归根结底源于从乡土意识发展而来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也常常刻意渲染这样的情怀与文化。相比一般生活经验,人们对灾难经验极度缺乏,中国灾难题材电影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间接的灾害经验,培养了观众的忧患意识。这些灾害经验与忧患意识的提供与培植,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不光歌颂传统的牺牲精神,也大力倡导生命的可贵与生存的意义。  在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人物成了导演展现意识形态、叙述故事情节的主要载体。一般情况下,电影主角具有解救、教化、宣传的功能。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多采用由“灾难发生——灾难应对——救灾行动——救灾成功”等环节构成的,依据因果联结成一体的线性叙事结构。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大都采用全知视点这种叙述视角视野广阔、转换灵活自如,可以满足观众渴望了解一切的愿望。为了突出矛盾,营造紧张气氛,以彰显生命的可贵,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往往压制时间、缩小空间,让灾难和救援在短促的时间与逼仄的空间内发生冲突。  中国人“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观念根深蒂固,也缺乏深切的创造力与悲剧精神,使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忙于温习已知的灾难,而无法“制造”或“预言”未知的困境。现有的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主旋律”电影占绝大多数,除少数几位导演之外,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创作多属“国家行为”。作为类型片,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吸引观众的并不是耐人寻味的剧情变换,也不是制作精良的后期剪辑,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震撼。  在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加剧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时,要想改善我国电影发展局面除了提高技术条件,加大投资外,还应该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灵魂。灾难题材电影借助特技集中展现人伦情怀与天人关系,既有利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如何相融互补的问题,也可以提升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