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6h】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协同创新

1.3.2 联合培养

1.3.3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1.3.4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2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析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3.1.2 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3.1.3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3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5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4.1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曲线

4.1.1 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4.1.2 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4.1.3 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

4.1.4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4.2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4.3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4.3.1 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4.3.2 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4.3.3 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3.4 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5.1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5.1.1 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2 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3 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5.2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5.2.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2.2 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5.3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5.3.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3.2 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5.4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5.4.1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5.4.2 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6.1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6.2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6.3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6.3.1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6.3.2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6.4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7.1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7.1.1 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7.1.2 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7.2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7.2.1 研发知识耦合

7.2.2 培养方案耦合

7.2.3 课程设置耦合

7.3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7.3.1 双导师制耦合

7.3.2 奖助制度耦合

7.3.3 管理内容耦合

7.3.4 质量控制耦合

7.3.5 中介服务耦合

7.4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1.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8.1.2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2.1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8.2.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3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3.1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8.3.2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4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4.1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8.4.2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9.1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9.1.1 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9.1.2 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9.2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9.3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9.3.1 核心概念

9.3.2 模式构建

9.3.3 模式评价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展开▼

摘要

“2011计划”不仅是一项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教工程,更是一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行动指引的国家战略。它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结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在人才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具有共同的使命与诉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共同使命,在协同创新空间中实现联合培养基本目标;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同路径,在协同创新氛围内实现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共同诉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现联合培养内源发展。其中,“机制改革”将成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政产学研等主体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如下:
  (1)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联合培养事业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共经历“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培养定位等方面总体呈现四种发展趋势。
  (2)基于“2011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协同创新战略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在“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四种模式。
  (3)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研访谈法深入系统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宏观调控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系列问题。
  (4)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耦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整体运作模型、政府调控机制模型、沟通协调机制模型、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和科学评价机制模型,并依据各机制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设想。
  由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更加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深彻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机制设计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化解横亘于多元组织间的利益分配、评价标准、共享交流等诸多矛盾,广泛促进各主体自愿、主动、长效联动,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协同发展情境下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与创新素养。因此,注重机制设计与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深入、系统地对之研究,才能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事业的内源性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使其真正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