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6h】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友善概念相关研究

二、大学生友善现状及培育研究

三、大学生友善培育机制研究

四、西方关于大学生友善培育机制相关研究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友善

二、友善培育

三、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

第二章 友善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西方友善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西方友善思想

二、近现代西方友善思想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一、古代的友善思想

二、近现代的友善思想

第三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一、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三位一体

二、个人情感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生活追求和道德追求的统一

四、个人友善与社会友善的统一

第三章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培育的基本现状

一、立体化的友善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二、立足网络时代的友善培育机制基本形成

三、友善培育路径的多元化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的协调性不足

二、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系统性不够

三、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的科学性不够

四、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的主体性缺失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成因剖析

一、传统友善培育机制不健全

二、德育机制建设落后

三、合力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一、时代发展对友善培育长效机制提出新要求

二、网络传媒对友善培育长效机制产生的冲击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构建原则

一、友善培育与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社会需求与个体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构建的举措

一、强化大学生友善修养机制,提高大学生友善观意识

二、完善友善文化传播机制,促成友善行为生成

三、严格规范约束机制,强化大学生友善行为的制度监督

四、优化环境育人机制,营造浓郁的友善文化氛围

五、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机制,促进大学生友善知行统一

六、强化全民向善机制,形成全社会友善合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从三个层面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是个人层面最基础的价值准则之一,同时也是指导、维系、协调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生活中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被提出,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政治伦理及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第15号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团结友善”纳入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友爱”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明确地把“友善”列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引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获得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剧烈的思想变革。社会的“个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人际交往日益扩大而频繁,利益多元化和观念多样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功利主义的流行,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科学界定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现实生活中个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后备军,不免要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寻求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培育和历练好相应的能力以能处理好社会关系成为迫切的成长主题。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社会历史转型期,以马克思主义友善理论为基础,对当代大学生友善培育的具体内容作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研究的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对古今中外友善培育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而设计一定的实际可操作的方案。一方面,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友善认知并能够处理好社会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意识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探究大学生友善教育的研究背景、意义,对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友善培育理论进行了溯源。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大学生友善培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作出了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