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研究
【6h】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文化

1.4.2 中国传统文化

1.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2.1.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1.2 提高“基础”课质量与水平的需要

2.1.3 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需要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

2.2.1 良好的政策环境

2.2.2 二者具有相通性

第3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原则

3.1 方向性原则

3.2 科学性原则

3.3 时代性原则

3.4 实效性原则

第4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内容

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生观教育

4.1.1“内圣外王”融入人生目的教育

4.1.2“自强不息”融入人生态度教育

4.1.3“一心可以兴邦”融入人生价值教育

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4.2.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融入“中国梦”教育

4.2.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融入理想与现实关系教育

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精神教育

4.3.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4.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融入时代精神教育

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4.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教育

4.4.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法治观教育

4.5.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融入尊法守法教育

4.5.2“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教育

第5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路径

5.1 提高教学能力,实现融入融通

5.2 汲取文化资源,强化融入意识

5.3 加强多元支撑,形成融入合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迈入了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质量与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宝贵资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对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原则、内容和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融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以及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需要,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二者的契合相通为融入提供了可能。接下来,论文阐述了融入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融入的内容,从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最后,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层面探讨了融入的路径问题,即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实现融入融通;学生需汲取文化资源,强化融入意识;学校要加强多元支撑,形成融入合力。  总之,本文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主动探索,也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