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探究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基于数字鸿沟视角
【6h】

探究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基于数字鸿沟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问题和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采纳后使用行为研究

2.1.1 采纳后使用行为研究概述

2.1.2 系统使用的功能核心视角

2.1.3 延伸使用相关研究

2.1.4 采纳后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认知转换齿轮视角

2.3 数字鸿沟视角

2.3.1 数字鸿沟视角简介

2.3.2 数字不平等性

2.3.3 金融不平等性

第3章 理论框架和假设推理

3.1 认知转换齿轮视角:触发因素的直接效应

3.1.1 新任务

3.1.2 系统环境变化

3.1.3 他人使用

3.1.4 有意主动行为

3.2 数字鸿沟视角:数字不平等性的调节效应

3.3 数字鸿沟视角:金融不平等性的调节效应

3.4 控制变量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问卷设计

4.3 研究样本

4.4 数据收集

4.5 样本描述性分析

第5章 数据分析

5.1 数据分析工具

5.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5.1.2 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的选择

5.2 测量模型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误分析

5.2.4 多重共线性分析

5.3 结构模型

5.3.1 直接效应检验

5.3.2 调节效应检验

5.4 事后分析

5.4.1 层次回归分析

5.4.2 分析结果

第6章 研究结果

6.1 触发因素的直接效应

6.2 数字不平等性的调节效应

6.3 金融不平等性的调节效应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理论意义

7.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通讯技术进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以手机银行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应用,正逐步渗透至居民生活的各领域。手机银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得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了及时性、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金融新时代”。然而,尽管手机银行系统可提供诸如理财、生活缴费、手机充值等多样化的服务功能。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用户却仅仅习惯使用账户查询及转账类的基本功能。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鼓励客户对手机银行系统进行深入化、多样化的使用,是手机银行系统进一步发挥价值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应用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尽管文献中已有关于采纳后使用行为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但鲜有研究关注个人自主性的采纳后使用行为。同时,以往研究通常以确定性的方式构建有关采纳后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而最近研究表明,用户在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互动中,会进入有意识地对触发因素做出反应的反思性适应周期(Reflective Adaptation),这一使用行为的动态视角对于理解采纳后使用行为至关重要。然而,触发因素影响个人在系统功能层面的采纳后使用行为的内在机理仍不明晰,亟待深入分析。
  鉴于此,为探究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应用程度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认知转换齿轮视角(Switching Cognitive Gear Perspective),探究触发用户进入反思性适应周期的前置因素,从而引导其对于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Extended Use)。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展开:(1)什么因素会触发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其内在影响机制是什么;(2)数字不平等性如何影响触发因素与延伸使用之间的关系;(3)金融不平等性如何影响触发因素与延伸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种前置因素,即新任务(New Tasks)、系统环境变化(Changes in System Environments)、他人使用(Other People's Use)及有意主动行为(Deliberate Initiatives),作为延伸使用的自变量。其次,基于数字鸿沟视角(Digital Divide Perspective),假设个体在探索和应用科技能力上的数字能力鸿沟(Digital Capability Divide)及个体从科技中受益的的数字受益鸿沟(Digital Benefit Divide),会通过影响个人认知过程而调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延伸使用这一数字结果鸿沟(Digital Outcome Divide)。相应地,文章探究了以不同用户之间技术自我效能感为体现的数字不平等性和以金融自我效能感为体现的金融不平等性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提出了有关延伸使用内在影响机制的研究模型。
  为验证该研究模型,作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从中国某大型银行的手机银行系统用户收集了共1,052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关系假设都得到了相应的数据支持。总的来说,作者提出的假设模型解释了个人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变化中的51.1%,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新任务会显著地减少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同时这一负向影响会随着其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减弱,随着其金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增强;(2)系统环境变化会显著地增加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同时这一正向影响会随着其金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增强;(3)他人使用对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正向作用可能会随着其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增强;(4)有意主动行为也会显著地促进用户对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同时这一正向作用可能随着其技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减弱,而随着其金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增强。
  本文为了解手机银行系统的延伸使用提供了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详细剖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触发因素影响延伸使用的机制,并从数字鸿沟视角探究了数字不平等性与金融不平等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丰富了当前采纳后使用行为研究,拓展了认知转换齿轮视角和数字鸿沟视角的理论内涵。同时,本文为金融机构鼓励客户更大程度地利用手机银行系统提供了理论借鉴,也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操作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