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6h】

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于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患者的相关病史调查,进一步分析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相关机制与诊断,以强化临床工作者对此疾病的认知并指导诊断。通过对比棘突压痛综合征患者经中药祛湿通络治疗、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案下的治疗效果,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以实现棘突压痛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案最优化。  方法:  将符合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诊断的125名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125名患者的相关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符合疗效观察纳入标准的 63 名患者平均入组,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尼美舒利组、中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各21例(项目过程中,尼美舒利组1例患者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要求终止、2例脱离,中药治疗组1例脱离)。记录患者治疗前的症状评分、棘突压痛评分,以及治疗后起效时间、一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以进行临床评估。疗程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59名患者的疗效、起效时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疗效、起效时间与治疗前的症状评分、病程、各棘突下压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在参与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的患者的相关调查中,男女构成比是25.60%(32人):74.40%(93人),患者整体年龄组成为49.41±12.56岁,其中男性为50.78±12.36岁,女性为48.94±12.65岁。经t’检验,不同性别的年龄比较P>0.05,表明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患者的不同性别间年龄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40岁~60岁的青年人。  2、14.40%的患者兼有胸痛症状,32.80%的患者兼有颈肩背部肌肉僵紧、麻木等不适感,53.60%患者兼有自汗、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26.40%患者兼有头晕、头痛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94.40%患者曾在出现症状前2月内有过炎症病史。  3、66.40%患者存在明显饮食偏嗜,60.80%患者具有业余爱好,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61.60%的患者焦虑经常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情绪的怀有程度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4、各潜在影响因素中,运动与推拿治疗两个具有双向影响的因素对于症状影响结果经秩和检验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劳累、寐差、情绪波动、阴雨天气、进食刺激类食物五个因素对于症状影响的结果经秩和检验得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情绪激动相比于其他因素诱发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的几率更高,而寐差、劳累和阴雨天气的影响相对较弱,进食刺激类食物的影响最弱。  5、对于不同兼症的存在情况与主症评分、压痛评分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到心悸、自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痛症状、颈肩背部的不适感及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出现与主症评分之间P>0.05,表明心悸、自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痛症状、颈肩背部的不适感及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出现与主症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出现与压痛评分之间P<0.01,表明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出现与压痛评分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6、通过将主症评分与颈7至胸4棘突下压痛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所得P>0.05,症状评分与压痛评分之间分析所得P<0.05,表明主症评分与颈7至胸4棘突下压痛评分并无明显相关性关系,而症状评分与压痛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7、对于病程在3月内的患者进行周期为14天的治疗后,将尼美舒利治疗组(有效率100%)、中药治疗组(有效率9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100%)治疗效果进行秩和检验,均得到 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种治疗方案在疗效上对于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患者无明显差异。  8、对于病程在3月内的患者,将经三组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下的起效时间列出百分位表可见:尼美舒利组与中药治疗组起效时间均主要分布在4天~7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起效时间主要分布在3天~5天。对三组不同治疗方案起效时间彼此进行秩和检验,得到尼美舒利组和中药组间P>0.05,表明单纯尼美舒利治疗与单纯中药治疗之间的起效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尼美舒利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间、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间均为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使用尼美舒利治疗、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差异在起效时间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暗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起效相对更快。  9、通过对病程在3月内的患者的起效时间、疗效分别和症状评分、压痛评分、病程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均得到P>0.05,表明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的起效时间、疗效分别和症状评分、压痛评分、病程长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以胸闷、憋气为主症的棘突压痛综合征于40~60周岁青年人群好发,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吸烟、感染等促进炎症反应发生的事件因增加了脊柱周边炎症的发生而刺激了相关神经节、神经干,进而促进了该疾病的发生。而焦虑、局部刺激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感神经兴奋性或加剧了局部炎症,进而明显强化该疾病的临床表现。  2、该疾病除了以胸闷、憋气为主症外,常兼见以自汗、心悸、乏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最为多见),颈肩背部肌肉僵紧、麻木等不适感和头晕、头痛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同时,颈3至胸5棘突下压痛的总体程度越严重,患者的包括兼症在内的症状越严重。  3、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舒易造成肝失疏泄而导致气机不畅,饮食偏嗜易耗伤脾气而发湿浊泛滥,劳逸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阳气亏虚而现水运不调,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机体出现经脉痹阻而表现出胸闷、憋气以及自汗、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  4、祛湿通络的中药治疗方法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单独使用或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并无疗效优势,但考虑其安全性相对更高而推荐选择。  5、祛湿通络法与尼美舒利结合治疗的方法因其起效时间显著于单独的中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因此优先推荐临床使用。  6、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与症状、压痛、病程的严重程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临床治疗时切不可在患者初诊时使用过多种类或者过大剂量的药物,应于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转归酌情增减药物,以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