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脑内药动/药效学研究
【6h】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脑内药动/药效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药动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神经毒素自组装纳米粒的药效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自组装纳米粒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制备亲水性多肽类药物神经毒素的自组装纳米粒(NT-SAN),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通过药动、药效实验评价其鼻黏膜给药后脑靶向性能及镇痛作用的发挥。  方法:以聚乙二醇-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嵌段共聚物(PEG-g-PECA)为载体,乳化聚合法制备NT-SAN,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制得的自组装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激光粒度测定仪/Zeta电位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FITC荧光标记测定神经毒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袋法分别研究其在pH7.4和pH6.8的PBS缓冲液中的体外释药特性。并采用大鼠脑微透析技术对NT-SAN经鼻黏膜给药、肌内注射及NT溶液肌内注射后的脑内药动学进行考察,荧光分光光度法跟踪测定NT脑内含量的经时变化规律;大鼠光照测痛仪用于NT-SAN鼻黏膜给药和NT溶液肌内注射后镇痛效果的研究。  结果:PEG-g-PECA能包埋亲水性多肽神经毒素,制备的 NT-SAN平均粒径为(89.6±3.91)nm,多分散系数为(0.110±0.003),Zeta电位为(-38.81±0.47)mV,包封率为(58.43±0.62)%,载药量为(0.81±0.16)%;在pH7.4和pH6.8的PBS缓冲液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均符合Weibull方程,分别为lnln(1/1-Q)=0.474lnt-1.6121,r=0.9946(pH7.4)及lnln(1/1-Q)=0.351lnt–0.8271,r=0.9708(pH6.8)。药动学结果显示,NT-SAN鼻黏膜给药、NT-SAN肌内注射和NT溶液肌内注射的C(max)分别为89.26 ng·mL-1、67.79 ng·mL-1和4.73 ng·mL-1,T(max)分别为120.00 min、150.00 min和270.00 min,AUC(0→∞)分别为26320.88 ng·min·mL-1、19172.03 ng·min·mL-1和277.25 ng·min·mL-1,表明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有助于提高药物的脑内浓度及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好的发挥脑靶向作用。药效学结果显示,NT-SAN鼻黏膜给药后出现药效双峰,第一峰于给药后立即显现,第二峰出现于180 min,并于240 min左右达最大值;同等剂量(60μg·kg-1),NT-SAN鼻黏膜给药后%MPE值大于NT溶液肌内注射的%MPE值。药动学与药效学取得一致结果:采用PEG-g-PECA为载体制成自组装纳米制剂,并经鼻黏膜给药后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性及明显的药效作用,是促使药物直接有效吸收进入脑效应部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结论:本文通过对NT-SAN制备、理化性质、体外释药及其给药后脑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进行研究,为开发鼻黏膜给药后具有脑靶向性的NT纳米制剂奠定基础,同时为研制其它适合蛋白质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脑靶向新剂型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