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血清Ghrelin、Leptin、IGF-1、TNF-ɑ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6h】

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血清Ghrelin、Leptin、IGF-1、TNF-ɑ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主要测量工具及试剂

2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营养风险筛查

2.3 主观全面营养评估

2.4 体重指数

2.5 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肌围

2.6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Ghrelin、Leptin、TNF-ɑ、IGF-1细胞因子

2.7 握力

2.8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计淋巴细胞计数

2.9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RS 2002筛查情况及有无营养风险与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预后的关系。

3.2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衰竭患者患者 SGA 评定情况及其与NRS 2002的比较

3.3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Ghrelin、Leptin、IGF-1、TNF-ɑ的水平及其与营养风险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肝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研究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原发性肝癌患者各自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了解各种肝硬化患者不同发展阶段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有无风险两组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出院转归情况,研究以SGA法测定各种类型肝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的与NRS2002评定的差异,为临床选择营养状况测定方法提供依据。  2.研究不同肝病患者的Ghreln、Leptin、TNF-α、IGF-1水平,评价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是否存在相关性;建立诊断营养不良的方程,确定哪些因素在肝病患者营养不良的诊断中可以起到作用,从而为临床评价营养不良提供新的免疫学标志。  方法:  选择2013.2-2013.9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5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肝炎45例、慢性肝炎91例、肝硬化106例、肝癌6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6例。于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人体测量、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Count,TLC)、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RF)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检测,并于第2天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表(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三头肌皮皱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及握力(Hand Grip Strength, HG)等测量,对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的评分标准进行分级,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转归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胃生长素(Ghreln)、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  1.335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经NRS2002筛查有128例有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8.2%。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61.5%),其余依次为肝癌、肝硬化及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低,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P=0.000)。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结果显示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营养风险发生率随之增加, Child-pugh C级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其中Child-pugh A级组分别与B级和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9.347,P=0.002和Χ2=18.518,P<0.001)。两两比较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显示:急性肝炎组营养风险明显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4,P=0.002);慢性肝炎组营养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硬化、肝癌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5.59,P=0.000;Χ2=22.32,P=0.000;Χ2=21.08,P=0.000)。各类型肝病组内有营养风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长于无营养风险患者,其中肝硬化、肝癌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急性肝炎组其余各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在肝硬化组、肝癌组及肝衰竭组患者中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以SGA评价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显示,335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共有89例(26.6%)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最高(46.2%),其次为肝癌组(43.3%),肝硬化组(29.2%),急性肝炎组(13.3%),慢性肝炎组最低(12.1%)。组间比较显示急性肝炎组分别与肝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组分别与肝硬化、肝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GA与NRS2002一致性较好(P<0.001)。  3.在所有类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患者的Ghrelin水平均高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差异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患者的Leptin水平均高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慢性肝炎患者外,其余类型肝病有营养风险患者的IGF-1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差异仅在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ɑ在各组有无营养风险患者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4. Ghrelin、Leptin、TNF-ɑ水平与NRS2002评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521, r=0.56、r=0.403;均P<0.001);IGF-1水平与NRS2002评分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55, P=0.004)。  5.通过比较有无营养风险两组患者与营养评估相关的因素得出两组患者在年龄、Ghrelin、Leptin、TNF-ɑ、BMI、ALB、IGF-1方面均有明显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ALB、Leptin两个指标,建立对肝病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的预测模型:LogisticP=17.508-0.539ALB=0.546Leptin,灵敏性为92.8%,特异性为82%、方程总准确性达88.7%。  结论:  1.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肝炎患者在内均有发生营养风险的情况,发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在肝硬化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与随肝功能的损伤严重程度的进展而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衰竭患者的住院天数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相关,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要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有营养风险的肝硬化、肝癌、肝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有营养风险患者的Ghrelin水平均高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患者的Leptin水平均高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患者的IGF-1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无营养风险的患者;Ghrelin、Leptin、IGF-1、TNF-ɑ四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与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分数呈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肝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辅助指标。  3.对肝病患者建立了营养不良诊断的预测模型:  Logistic P=17.508-0.539ALB-0.546Leptin,灵敏性为92.8%,特异性为82%、方程总准确性达88.7%。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