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的相关研究
【6h】

国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国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趋势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相关致病基因SDHB、SDHC、SDHD及SDHAF2基因突变检测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SDHB、SDHC、SDHD、HIF-1a、VEGF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2.3 讨论

3.4 本部分结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副神经节瘤的相关致病基因SDH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大样本量分析国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Neck paraganglioma,HNPG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探讨琥珀酸脱氢酶(SDH)、缺氧诱导因子(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该病的发生、侵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初步研究国人SDHB、SDHC、SDHD以及SDHAF2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率及其与临床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及基因筛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56年4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NPGL)患者132例,从性别、年龄、侧别、肿瘤特征、病理分析、局部侵犯情况、Shamblin分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比较部分流行病参数的时间变化趋势;2)提取患者肿瘤组织和/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法扩增SDHB、SDHC、SDHD、SDHAF基因各外显子,纯化后直接测定DNA序列,并将测序结果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公布的标准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3)从132例HNPGL患者中选取资料完备的患者48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患者肿瘤组织中SDH、HIF-1a及VEGF的表达情况及与肿瘤的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1)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4例,男女比约为1∶1.55;发病类型中颈动脉体瘤81例(61.37%),颈静脉球瘤16例(12.12%),迷走神经体瘤12例(9.09%),鼓室瘤6例(4.55%);110例良性患者,22例为恶性HNPGL(16.7%,22/132);按照Shamblin分型,81例颈动脉体瘤中ShamblinⅠ型20例(24.7%),ShamblinⅡ型43例(53.1%),ShamblinⅢ型18例(22.2%);良性与恶性病例临床资料比较:性别比(男∶女)方面,其中良性为:1∶1.2;恶性为1∶0.8;良性肿瘤的平均大小及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5cm、40.5岁,而恶性肿瘤分别为6.6cm、43.1岁;22例恶性HNPGL患者中暂时无家族史者,只有1例患者为双侧病变,良性患者中3例(2.73%)有家系发病现象,21例患者发现双侧病变;对患者例数、中位年龄、性别比等参数按照时间段(1956-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例数及女性患者比逐年上升、中位年龄逐年下降的时间变化趋势;2)基因突变结果:132例患者中共有42例散发性HNPGL提取出完整肿瘤DNA,共11例患者检测出SDH基因突变,其中3例为SDHD基因第二外显子无义突变,突变位点为第二外显子第112位碱基由C>T;2例为SDHD基因第三外显子错义突变,突变位点为第三外显子第311位碱基由A>C;4例为SDHB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突变位点为第一外显子第18位碱基由C>A;2例为SDHB基因第六外显子错义突变,突变位点为第六外显子第594位碱基由C>A;家系1中发现先证者SDHD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其叔具有相同突变位点,父亲、儿子为携带者,其妹妹和正常对照组未见基因突变;在所有病例中均未发现SDHC及SDHAF2基因各外显子突变;3)48例HNPGL中SDHB阳性表达率为64.6%,SDHC阳性表达率为91.7%,SDHD阳性表达率为87.5%,HIF-1a阳性表达率为85.7%,VEGF阳性表达率为100%;HNPGL中SDHB与HIF-1a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HIF-1a及VEGF的表达与肿瘤Shamblin分型呈正相关;HIF-1a和VEGF表达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HIF-1a及VEGF在恶性患者中(强)阳性率均高于良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良性HNPGL女性多见,而恶性HNPGL患者中以男性居多;良性HNPGL发病年龄与恶性相比较,其发病年龄相对较晚,肿瘤直径相对较小;良性HNPGL患者中易出现双侧发病现象,同时家族性患者以良性病变为主;2.从时间轴上来看,HNPGL患者趋于年轻化,女性患者比例增多;3.国人HNPGL易发生SDHB、SDHD基因突变,而SDHC基因及SDHAF2基因突变少见;4.SDHD基因突变主要与良性、多灶性、家族性HNPGL的发病相关,提示SDHD基因突变可能是国人家族性HNPGL发病的分子基础之一;5.SDHB基因突变与恶性HNPGL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SDHB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A6A可能是影响HNPGL的表型原因之一;6.本课题在国人散发性HNPGL患者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SDHD第三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311A>C,致第104密码子由CAC变为CCC,即由组氨酸变成脯氨酸(H104P),此突变可能与肿瘤的临床侵袭性特征相关;7.SDH基因突变,HIF-1a、VEGF在HNPGL的高表达说明氧传导通路异常、组织缺氧、血管新生与HNPGL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8.HIF-1a及VEGF的(强)阳性表达可能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9.在HNPGL肿瘤的“侵袭”发展过程中HIF-1a及VEGF可能起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