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6h】

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代理获取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意义

1.4 应用价值

2.资料和方法

2.1资料

2.2方法

3. 结果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职业分布

3.2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年龄组构成比与年龄及性别关系

3.3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年龄组病死率与年龄及性别关系

3.4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月份关系

3.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特点

3.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症

3.7 急性心肌梗死部位频度分布

3.8 再灌注治疗情况

3.9 就诊时间及早期再灌流治疗时间窗

4.讨 论

4.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4.2 护理对策

5.结论

5.1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5.2 男性患者构成比高,发病年龄较早;女性发病年龄较晚、病死率高。

5.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症状不典型发生率较高

5.4 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多见。

5.5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合并症。

5.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5.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较低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本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三年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点、发病时间、就诊时间、首发症状、住院救治情况(包括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具体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找出内在的规律性,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规律及主要救治措施,为今后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马鞍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就诊时间、首发症状、主要治疗(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合并症及转归等进行描述及分析。
  结果:共调查了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人数男性为618例,女性为199例;年龄27~96岁,平均年龄73.29±12.80岁;老年组和高龄组患者的构成比最高,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占40.76%、33.54%;而在性别上,男性患者占75.64%,远高于女性。老年患者病死率在各组中也是最高,其后依次为高龄组、中年组、青年组。另外将不同性别患者的病死率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患者病死率较高,其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7,,p=0.01<0.05)。但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病死率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X2=1.22,p=0.54>0.05)。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月份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8月、7月、4月、1月、3月,夏季发病人最高,其次为冬春季。各年龄组患者发病虽然以典型症状为主,但是以非典型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发病人数也相对较高,其中最高的为高龄组患者(51.35%),其次依次为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非典型症状主要以胸闷、呼吸困难为主(19.37%),其次是胃肠道症状(6.76%)。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合并症。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占62.55%;其次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分别为20.32%、13.71%。从心肌梗死部位分析,前壁及下壁梗死多见,占全部观察病例的86.04%。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306例患者接受了早期再灌注治疗,其中溶栓78例,急诊PCI228例,早期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37.4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人数和构成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老年组是发病的高峰人群,男性患者构成比高,老年女性患者病死率高,这两类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的重点对象;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症状不典型,以胸闷、呼吸困难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要求医院在发病高峰季节来临前做好全院相应的物品和人员准备;从心肌梗死部位分析,前壁及下壁梗死多见;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又是加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亟待提高,需进一步加强绿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强调多部门合作,制定血运重建策略,逐步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