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平衡比较研究
【6h】

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平衡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影像学测量

三、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1. 躯干矢状位参数

2. 腰椎滑脱机制

3. 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l躯干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84例,峡部裂滑脱(峡部裂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9.7±9.5岁;退变性滑脱(退变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9.5±7.2岁。两组患者的ODI及JOA评分、体重指数(BMI)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测量以下参数:滑脱率(slip percentage,SP),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颈胸和谐角(cervical-thoracic angle,CTA)、胸腰和谐角(thoracic-lumbar angle,TLA)、腰骶和谐角(lumbar-sacral angle,LSA)、躯干整体平衡(full balance integrated,FBI)。t检验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矢状位参数与滑脱率间的相关性。
  结果:峡部裂组的滑脱率(28.2°±9.6°)明显大于退变组(16.7°±8.3°)(P<0.05),两组的骨盆参数PI(峡部裂组59.1±11.2°,退变组59.8±13.0°)、PT(20.2±7.5°,22.1±8.1°)、SS(38.9±8.3°,37.7±8.6°)、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CTA(8.2±5.6°,8.0±5.6°)、TLA(10.3±7.3°,9.5±5.7°)、LSA(32.7±12.2°,32.0±14.0°)及 FBI(16.9±5.6°,17.6±5.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滑脱节段及滑脱程度将两组患者分成四个亚组后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上述骨盆参数、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及FBI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峡部裂组PI、PT、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退变组PI、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
  结论:在BMI及临床症状相同情况下,由于病因不同,峡部裂滑脱相比退变性滑脱具有较大的滑脱程度,但两者的骨盆形态、脊柱生理弯曲形态及躯干的整体平衡状态却是相似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