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6h】

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2方法

2.3模型的验证

2.4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的改变

3.2行为学视频检测

3.3透射电镜观察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附录

致谢

综述: 三叉神经脱髓鞘机制的研究现状

展开▼

摘要

目的:在成年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上,经眶下孔在大鼠三叉神经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ION)周围注射炎症因子TNF-α、IL-1β,通过行为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改变对该新型的大鼠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模型进行验证。
  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牛血清白蛋白(BSA)组、TNF-α组、IL-1β组、TNF-α+IL-1β组;各组分别于大鼠眶下孔注射等量的BSA或TNF-α或IL-1β。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段各组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行为学改变。于术后两周,每组取5只大鼠断头处死,急性分离出ION及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
  结果:从术后3d至术后8周,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均出现触须垫痛觉过敏,同BSA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炎症因子注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搔抓面部次数较BSA组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炎症因子注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眶下神经及TG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而BSA组大鼠眶下神经及TG则没有明显的脱髓鞘现象。
  结论:利用炎症因子TNF-α、IL-1β经大鼠眶下孔注射,经过触须垫机械痛阈测定、自发行为学观察以及神经组织电镜观察,可使大鼠产生类似三叉神经痛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该三叉神经痛模型更接近于临床且造模方法简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