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6h】

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临床表现及统计分析:

3.2皮肤点刺结果及统计分析:

3.3外周血常规、IgE分布情况及统计分析:

3.4鼻窦CT检查及鼻内窥镜手术:

3.5 免疫病理分型:

4.讨论

4.1 病因学

4.2 诊断学

4.3 临床表型及免疫病理学分类

4.4 本组实验结果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RS)患者中以病变黏膜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e)浸润为主和以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浸润为主进行分型,而后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外周血血清中总IgE、变态反应、免疫病理学等各方面的临床特征,寻求临床快速分类的依据,从而为鼻-鼻窦炎症性疾病的分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首先,了解入院患者的现病史及既往史,如有无鼻塞、流涕、头痛、头晕、嗅觉减退、记忆力及听力下降、注意力减退等;是否伴有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排除可能对本试验的影响。其次,给予血常规、鼻窦CT、前鼻镜检查、皮肤点刺试验、外周血血清中总IgE及完善各种术前常规检查。最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中进行分型及手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或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进行分型比较。具体如下:
  1.收集自2013年09月~2014年09月期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症状及鼻窦CT证实为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的320例患者其中全部指标收集齐全有130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中有无变应原、变应原种数及变态反应程度,了解变应原与鼻窦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关系;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总IgE的表达。
  2.根据术后病理报告示炎症细胞浸润的种类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鼻窦炎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性鼻窦炎。以此分型对上述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χ2)、Mann-Whitney Test(Z)、t检验(t)。
  结果:
  13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示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为100例,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为30例。年龄分布于6~76岁之间,嗜酸性粒细胞型中平均年龄为40.62岁;中性粒细胞型中平均年龄为34.07岁。
  嗜酸性粒细胞型:
  1.临床症状中:鼻阻塞(90例)、鼻腔脓性分泌物(65例)、鼻黏膜充血(35例)、鼻息肉(60例)、头昏、胀痛(56例)、嗅觉减退(49例)、记忆力下降(14例)、听力下降(5例)、注意力下降(6例)。
  2.病理分型中:水肿型(56例)、纤维增生型(15例)、腺体增生型(21例)、间质异性核细胞型(0例)、水肿+纤维增型(0例)、水肿+腺体增生型(8例)。
  中性粒细胞型:
  1.临床症状中:鼻阻塞(28例)、鼻腔脓性分泌物(19例)、鼻黏膜充血(10例)、鼻息肉(13例)、头昏、胀痛(21例)、嗅觉减退(16例)、记忆力下降(12例)、听力下降(3例)、注意力下降(3例)。
  2.病理分型中:水肿型(17例)、纤维增生型(3例)、腺体增生型(8例)、间质异性核细胞型(1例)、水肿+纤维增型(1例)、水肿+腺体增生型(0例)。
  嗜酸性粒细胞型与中性粒细胞型其他记录结果对比统计分析如下:
  1.男女性别统计分析结果为:
  卡方检验χ2=2.503,P=0.11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CRSwNP及CRSsNP统计分析结果为:
  卡方检验χ2=1.222,P=0.26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变应原阳性数目统计分析结果为:
  卡方检验χ2=1.214,P=0.2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外周血血清总IgE统计分析结果为:
  Mann-Whitney Test Z=-1.299,P=1.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统计分析结果为:
  Mann-Whitney Test Z=-2.882,P=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统计分析结果为:
  t检验t=0.396,P=0.6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病理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相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呈一致性,因而提示这组指标可作为初步判断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的指标。
  2.患者性别、外周血总IgE、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SwNP及CRSsNP、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免疫病理学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3.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进行分型治疗,前者应用类固醇激素效果较好,而后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较好,这也需要我们下一步术后随访来证实。分型治疗的意义在于指导药物治疗及减少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复发率,提高疗效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接下来应对患者的预后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的相关性做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