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研究(1912-1937)
【6h】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研究(1912-1937)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史料价值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师范教育的总体性研究

(二)关于民国时期地方师范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概念与时段的划分

第一章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环境

一、国内时局变化

二、民国时期江西的政治经济发展影响

第二节 政策的推动

一、教育变革的动力

二、学制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起步阶段(1902—1912)

第二节 曲折发展阶段(1912—1927)

一、师范学堂改造——师范学校之发展

二、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融合:师中合并

第三节 重建阶段(1927—1937)

一、恢复师范独立

二、新师范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乡村师范

第三章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组织建构

一、领导体制

二、行政机构

第二节 课程设置

一、1912—1930年课程设置

二、1931—1937年课程设置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管理

一、教师管理

二、学生管理

第四章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内涵

第一节 师德养成教育

一、做人之道养成

二、为师之德养成

第二节 思维养成教育

一、科学思维养成

二、艺术思维养成

第三节 实践养成教育

一、教学技能养成

二、农事技能养成

第五章 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乡村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师范教育在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注重乡村教育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西的师范教育为切入点,考察1912至1937年间江西师范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以江西省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以及女子师范学校为落脚点,深入剖析选题这一时段江西师范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教育内涵等重要元素,彰显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特色,从而探讨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民国时期江西的师范教育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之下逐步发展起来,与时代变化需求密切相关。动荡不安的国内时局、发展缓慢的江西政治和经济、动力不足的教育变革、反反复复的教育政策,共同为民国时期江西的师范教育铺就了一条曲折发展之路,使其先后经历了兴起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重建阶段,并在此历程中不断调整前进步伐以适应新情况、新节奏。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组织构建、课程设置以及教师与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找到了支撑师范教育发展的保障,并总结出了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丰富内涵与个性特征,包括师德养成教育、思维养成教育和实践养成教育。由此挖掘出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即有利于初等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进步,充分发挥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优越性。另外,民国时期江西师范教育的宝贵发展经验启示了当代社会应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始终要将乡村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著录项

  • 作者

    樊莎莉;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艳国;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民国时期,江西地区,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