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6h】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代理获取

摘要

1811年马礼逊在广州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序幕。为了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文化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传教士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采取了“以学辅教”的手段,选择西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此次翻译活动比前两次,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得多。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夷学”阶段(1811-1860年),是西学输入由英美传教士垄断时期,内容以宗教为主。二、“西学”阶段(1860-1895年),是西方科技知识大量引进中国的一个高潮时期,中外学者合作译书是最常见的方式。三、“新学”阶段(1895-1911年),传教士不再占主导地位,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引进的西学占了多数。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由“主导地位”到“合作”翻译再到退居“次要地位”,正是中国人对西学由“夷学”而“西学”再到“新学”的体认过程的反映。 本文不拟从政治层面讨论传教士的译业,而就文化史题旨,略述传教士在其创办的墨海书馆、广学会以及清政府办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业实绩,通过考析其特殊的翻译方法—西译中述,论述了传教士所翻译的西书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传教士西学翻译中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传教士本以传教为目的,西学仅作为以学辅教的手段,然而结果却是推广了世俗的知识。他们的西学译介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也影响到当时的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盛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