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评价及信息系统研究
【6h】

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评价及信息系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

3.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4.1 指标体系与指标当量化

4.2 确定指标权重

4.3 综合评价

4.4 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类面积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不断的改变着土地的用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要。土地在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的改变为人类所需要的利用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显著的改变,这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状态的变化。因此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由于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亟需针对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及劳动的投入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建模。
  本文以皖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如下:
  1.在对示范区1985、2004、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及2001至2012年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空间洛伦兹曲线方法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和时序变化;
  2.建立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建立的“层次-熵权”模型计算各个参评指标的权重;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
  3.设计并实现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分析与综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在.NET平台下使用C#语言将上述分析方法在系统中实现,系统能够对示范区内市、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内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景观格局、动态度、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评价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建立驱动力模型,对部分指标做出一定时间段预测。为皖江示范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示范区土地利用转变的整体趋势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面积的增加,其它地类面积的减少;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幅度较大,年变化速率按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依次递增;示范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为水域、未利用地的转入,而林地的增加主要为耕地的转入;
  2.1985-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2004-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变化速率加快;建设用地初期分布均匀后期较集中,草地初期相对集中后期较均匀,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比较集中,水域的分布比较均匀;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分布的稳定性比较差,水域分布的稳定性一般,林地分布的稳定性最好;
  3.皖江示范区内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较好的城市分别为:合肥、马鞍山、芜湖及安庆;示范区内东北部及中部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整体较好,示范区西南部受限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一般;
  4.皖江示范区城镇化及工业化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指标依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耕地面积影响较高的指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建设用地面积影响较高的指标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时,示范区内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变化速度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速度的两倍,城乡收入增速差距值得警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