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冬小麦倒伏及冠层光合的影响
【6h】

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冬小麦倒伏及冠层光合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小麦生产意义

1.2小麦倒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3 高产条件下的冠层结构特征以及冠层光合与产量的关系

1.4种植密度是协调小麦群体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1.6 多效唑抗倒增产的作用机理

1.7 试验研究意义

2 前言

3 材料与方法

3.1试验材料和条件

3.2试验设计

3.3测定项目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种植密度和多效唑对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4.2种植密度和多效唑对小麦基部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4.3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基部茎秆化学成分的影响

4.4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小麦基部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4.5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基部节间木质素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6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抗倒指数的影响

4.7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4.8种植密度和喷施多效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从2013年到2014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进行试验,用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设置了4个密度梯度(120株·m-2,D1;180株·m-2,D2;240株·m-2,D3;300株·m-2,D4)和2个多效唑水平(0 mg·kg-1,P0;100 mg·kg-1,P1)共8个处理D1P0、D2P0、D3P0、D4P0、D1P1、D2P1、D3P1、D4P1,研究了种植密度和多效唑对小麦形态特征、第二节间茎杆抗折力、化学成分、解剖结构、木质素合成酶活性、抗倒指数,小麦的产量和光合特性以及冠层的影响,研究结果下列所示:
  1、各处理间株高差异除D1P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外,其它均差异不显著。同一多效唑浓度下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和植株重心高度试验结果是随播种密度增加也增加;在相同的密度梯度条件下,多效唑可以缩短小麦植株重心高度和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基部第二节间粗度在同一多效唑水平下表现为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变小;在相同密度水平下多效唑可以明显缩短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和植株重心高度。未喷施多效唑的4个密度D3和D4处理,其中D4P0倒伏程度显著高于D3P0,其余处理未出现倒伏现象。
  2、在相同的多效唑浓度下,小麦基部节间乳熟期抗折力试验结果是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D1和D2和喷施多效唑的D3和D4处理试验结果差异不显著;喷施多效唑在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试验得出小麦基部节间乳熟期抗折力提高。
  3、小麦基部第2节间氮含量在相同的多效唑浓度下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相应显著增加,试验中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多效唑可使小麦基部第2节间的氮含量水平降低。同一多效唑浓度下小麦基部第2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伴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喷洒多效唑溶液后小麦基部茎秆二节间的木质素百分含量和纤维第素百分含量显著提升。
  4、在相同的多效唑浓度下基部节间维管束的数目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密度的使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减小。同时,在同样的密度数量下,基部第2节间的维管束数目在喷施多效唑溶液后明显上升,这说明多效唑有改善基部第2节间维管束数目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培育壮秆防止倒伏。
  5、在相同多效唑浓度下小麦木质素4个合成酶PAL、TAL、4CL和CAD活性均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喷施多效唑提高了了上述4个木质素合成酶活性。PAL活性从4月21日开始呈下降趋势,TAL和CAD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而4CL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木质素百分含量与PAL、TAL和CAD等3种木质素合成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6、除D3P0和D4P0两个密度处理抗倒指数差异不显著外,高密度处理抗倒指数显著低于低密度处理,即随种植密度的降低小麦抗倒能力增强。在同一种植密度下,喷施多效唑处理抗倒指数显著高于未喷施多效唑处理。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y=0.75x1-0.37x2,其中x1为多效唑处理水平,x2为种植密度,y为抗倒指数。
  7、叶面积指数最高是D4P1处理和D3P1处理;D3P1处理显著高于D2P1、D4P1、D1P0和D2P0处理;D4P1处理虽高于D2P1、D4P1、D1P0和D2P0处理,但5个处理差异不显著;D3PO和D4P0显著低于其他6个处理。平均叶倾角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冠层开度表现为D1P0和D2P0最高,其次为D3P0、D1P1、D2P1、D4PO、D3P1、D4P1。在开花后10天,群体光合表现为在同一多效唑水平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前一个密度水平与相邻密度水平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群体光合在喷施多效唑后虽略有增加,但试验结果差异不显著。开花后20天,在不喷多效唑的情况下,群体光合表现为当播种密度不大于180株/m2时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强,但播种密度大于180株/m2时,播种密度的增加使群体光合显著降低;在喷多效唑的情况下,群体光合表现为当播种密度不大于240株/m2时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强,但120株/m2和180株/m2两个密度的群体光合作用增加不显著,300株/m2处理群体光合作用显著小于240株/m2处理,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开花后30天,在不喷多效唑的情况下,群体光合表现为当播种密度小于180株/m2时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显著增强,但播种密度不小于180株/m2时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喷多效唑的情况下,群体光合表现为当播种密度不大于240株/m2时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240株/m2处理显著高于300株/m2处理,其他两个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
  8、D3P1处理和D4P1处理产量最高;D3P1处理显著高于D2P1、D4P1、D1P0和D2P0处理;D4P1处理虽高于D2P1、D4P1、D1P0和D2P0处理,但5个处理差异不显著;D3P0和D4P0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综合考虑抗倒性能、冠层及其光合特性以及之间的关系,D3P1处理即喷多效唑240株/m2处理抗倒性能较好,冠层结构合理,群体光合性能最强,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处理。

著录项

  • 作者

    龙波;

  •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成雨;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2.11;
  •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多效唑; 倒伏性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