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湖北省Z市为例
【6h】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湖北省Z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1.2.2 隔代教育的优点

1.2.3 隔代教育的缺点

1.3 选题的意义

2.研究方法和思路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个案研究法

2.1.3 问卷调查法

2.2 研究思路

2.3 概念的界定

2.3.1 隔代教育

2.3.2 留守儿童

3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相关分析

3.1 对祖辈的调查结果

3.1.1 农村隔代教育中祖辈的基本情况

3.1.2 隔代教育中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期望

3.2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中祖辈的特点

3.2.1 祖辈文化程度偏低

3.2.2 祖辈思想观念老化

3.2.3 祖辈过分溺爱迁就

3.2.4 祖辈教育方式简单

3.3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3.3.1 情感孤寂,渴望关爱

3.3.2 性格冷漠,胆小自卑

3.3.3 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

3.3.4 学习兴趣冷淡,成绩不理想

3.4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3.4.1 制度层面

3.4.2 家庭层面

3.4.3 学校层面

3.5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优势

3.5.1 重视孝亲教育,让孙辈拥有感恩的心

3.5.2 突出传统品德教育,引导孙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5.3 对孙辈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3.5.4 注重正面教育为主,让孙辈在鼓励中成长

3.5.5 鼓励孙辈亲身体验生活,锻炼生活能力

4.对农村隔代教育问题的社工介入对策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4.2 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

4.2.1 赋权理论

4.2.2 抗逆力理论

4.2.3 整合理论

4.3 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4.3.1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4.3.2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4.3.3 社区工作方法介入

4.4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不足之处

5.农村隔代教育的其他对策

5.1 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5.1.1 健全法制,完善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

5.1.2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5.1.3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关爱网络

5.2 学校应不断创新隔代教育子女的管理方法

5.2.1 改善家校联系方式,创造温馨的沟通方式

5.2.2 改革家访形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

5.2.3 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爱心教育

5.3 家庭层面的教育创新

5.3.1 祖辈要转变教育理念,理智的关爱孩子

5.3.2 祖辈要乐于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5.3.3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5.3.4 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

5.3.5 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

5.4 社区应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

5.5 充分发挥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充当着陪伴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性格形成、智力发展、行为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有不少年轻的家长把孩子当做家庭的希望,把自己美好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尤其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通过考大学改变自身命运。因此,年轻的父母趁孩子在上初中以前,赶紧外出打工挣钱,为孩子今后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致使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由原来的辅助地位上升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并伴生了相应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隔代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而使隔代教育质量明显不高,家庭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譬如,隔代教育中的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学习与行为发展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儿童自身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交给祖辈对其进行教育,从而使家庭教育的结构发生改变,亲子教育变为隔代教育,原来的家庭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教育方式受到限制,而且也削弱或消解了亲子教育。   本文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入手,对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中祖辈家长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站在客观的立场解读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利弊,进而通过社工介入,帮助祖辈家长、留守儿童认识隔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祖辈家长的素质,并与学校沟通、协调,达到互通互助,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不断克服隔代教育中的劣势,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