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以台湾i-learning平台为例
【6h】

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以台湾i-learning平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文献综述

3.1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3.2 网络学习空间

3.3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4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提出

4.2 调查问卷编制

4.3 问卷发放与收回

4.4 信度效度检验

5 i-learning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数据分析

5.1 个人背景信息情况的统计分析

5.2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各维度描述分析

5.3 学生背景变量与各个维度差异性分析

5.4 变量间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5.5 变量因素之间的中介分析

5.6 讨论与结论

6 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对策与建议

6.1 学校方面

6.2 教师方面

6.3 学生方面

6.4 平台空间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变革,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网络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知识经济时代更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在国家提倡共享的大背景与推进“互联网+”趋势下,教育领域在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大建设工程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新形态,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并未达到预期,在实际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浪潮中,运用的现状并未达到预想的“通”的效果,所以需要从现实的运用中了解教育体系内的使用状况,只有增强和促进空间中知识共享的频率和质量,才能激发网络学习空间的内在活力,发挥知识共享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驱力,真正实现的网络的空间中学习如现实一样自如,使学校实现现实和网络学习的有机融合,深层次推动教育的自下而上的变革。本文通过作为交换生在我国台湾地区学习和调查半年,感悟其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借鉴之处,网络学习空间的联通性较好,故本文章选取台湾地区cycu高校为例展开研究。  本文选取台湾地区cycu高校使用的i-learning平台为例,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展开调查,问卷结合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相关理论研究编制问卷的八个维度即:技能感知、信任、自我效能、评价顾忌、互惠、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发放与回收有效问卷372份,然后进行信效度检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回归、中介作用检验方法分析,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探讨。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描述分析中,技能感知方面均值最高3.51,信任方面基于能力提升的信任均值最大3.72,自我效能方面对自己共享的观点、看法和思路自信的均值最高3.4,评价顾忌维度方面担心别人认为共享的知识有错误的均值最高3.15,互惠方面知识共享后,得到信息、方法、指导均值最高3.54,激励机制在得到精神鼓励均值最高3.22,共享意愿在更多的使用平台均值3.96,共享行为在知识上传与下载的均值3.21。(2)差异性分析中,性别在评价顾忌、激励机制、共享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在读年级在激励机制与共享行为上有显著差异,专业门类学科没有差异,科技素养除了互惠没有差异,其余都有差异。共享知识类型在激励机制有差异,平台使用时间都存在差异,学习方式在激励机制有差异,所读年级与共享次数与使用时间有差异,科技素养在共享次数与使用时间上有差异。(3)在回归分析中,技能感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与意愿,信任正向影响自我效能与意愿,评价顾忌负向影响效能与意愿,互惠正向影响效能与意愿,激励机制正向影响效能与意愿,自我效能与意愿正向影响共享行为。(4)自我效能作为技能感知、信任、评价顾忌、互惠、激励机制的中介作用影响共享行为是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共享意愿作为技能感知、评价顾忌、激励机制作用于共享行为是部分中介作用,共享意愿作为信任、互惠的中介其是完全中介效果。  总结对数据的分析,对结论进行探讨,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提出四方面的促进对策:(1)学校层面是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营造良好育人文化生态、技能培训、运用激励机制、完善平台规程、树立共享模范。(2)教师方面设立管理职位、引导共享活动、培养高阶思维、深化评价机制、更新教学设计思路、发挥教师与主管作用。(3)学生层面有提升信任、增强自我效能、改善互惠关系、降低评价顾忌。(4)空间层面有增强技术保障、丰富资源与完善功能、开发便捷APP,实名制、空间设立个性化,将网络与物理空间结合。优化知识共享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对影响知识共享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促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全方位建设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