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外伤及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致听力损害的临床研究
【6h】

耳外伤及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致听力损害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震荡对内耳的损伤及机理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近年来,创伤逐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突出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创伤后耳聋作为后天性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涉及纠纷,因此其诊断与鉴定就显得更为重要。有关外伤后听力损害的程度、特点及外伤后未见鼓膜穿孔、不伴颞骨及颅骨骨折患者的听力损害情况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声导抗(acousticimmittance,AT)、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等检查方法,统计外伤造成的听力损失情况,分析耳外伤致鼓膜穿孔及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不伴鼓膜穿孔的听力损失程度及特点,探讨内耳损伤(迷路震荡)在外伤后听力损失中的发生及重要影响,为临床诊断与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选取耳外伤致鼓膜穿孔或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不伴鼓膜穿孔患者245例(共265耳受伤),伤后主诉听力下降、耳鸣及耳堵塞感,部分伴有眩晕、恶心及呕吐等症状。耳外伤组患者154例(157耳受伤),男110例,女44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29.73岁,就诊时间1小时~3月余不等,其中≤1天45耳,>1天且≤3天46耳,>3天且≤14天48耳,>14天18耳;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组患者91例(108耳受伤),男66例,女25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1.92岁,就诊时间4小时~1年余不等,其中≤3天21耳,>3天且≤14天36耳,>14天且≤3个月19耳,>3个月15耳,全部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耳科相关检查,然后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ABR.及40HzAERP检查,部分进行DPOAE检查,结合48小时内的颞骨或头颅CT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选取35名听力正常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5名(50耳),女10名(20耳),年龄18~52岁,平均30.31岁,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所有受试者既往均无噪声暴露史,无耳毒性药物使用史,无耳聋家族遗传史,无耳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史,结合各项听力测试结果,已经明确排除伪聋。对伤后不同就诊时间的听力学检查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外伤造成的听力损害。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采用(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耳外伤致鼓膜穿孔及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不伴鼓膜穿孔的患耳均有明显听力损害,各项听力检查平均阈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耳的听力损失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耳外伤组中90.45%患耳PTA与ABR结果一致,其中PTA平均听阈值多≤60dB,占93.66%,≥61dB(重度及极重度)占6.34%;其中66.90%为传导性聋,23.24%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9.86%纯音测听各频率阈值均≤25dB;不同就诊时间组的PTA平均听阈、ABR阈值及40HzAERP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天组各项检查平均听阈值均最小,但与其他就诊时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A结果中就诊时间≤1天组各频率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严重在0.125kHz,其他就诊时间组内各频率听力损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ABR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除Ⅰ-Ⅴ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波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组84.26%患耳PTA与ABR结果一致,其中PTA平均听阈值多≤60dB,占70.33%,≥61dB(重度及极重度)占29.67%,其中74.72%为感音神经性耳聋,25.28%为混合性聋或传导性聋;不同就诊时间组的PTA平均听阈、ABR阈值及40Hz AERP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组各项检查平均听阈值均最小,但与其他就诊时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A结果中除就诊时间>3个月组各频率听力损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就诊时间组内各频率听力损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4kHz及8kHz听力损失最严重;DPOAE结果也示在4kHz听力损失严重,ABR及40Hz AERP阈值引出率分别为88.89%及98.15%,且ABR阈值较40Hz AERP阈值高;与正常对照组比,ABR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除Ⅰ-Ⅲ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波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例配合随访患者分别在伤后1、3及6个月复诊,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均见降低,主要在低频区最明显(0.25kHz和0.5kHz),40Hz AERP阈值也较ABR阈值明显降低。   结论:1耳外伤致鼓膜穿孔后的听力损害主要为轻中度传导性聋,PTA结果示损害最明显在0.125kHz,不同就诊时间组中>14天组的PTA平均听阈、ABR及40HzAERP阈值均较其他组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耳听力损失较重、造成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结合ABR、40HzAERP检查及临床症状,我们认为耳外伤不仅可以造成中耳损伤,而且在受伤同时可伴发一定程度的内耳损伤。   2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不伴鼓膜穿孔的听力损害主要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少数听力损失较重或为混合性聋,还可伴脑干功能受损,综合各项听力检查结果示主要为高频听力损害(4kHz最明显);伤后6个月内可见听阈降低,以低频区明显(0.25kHz和0.5kHz),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认为迷路震荡在内耳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3外伤后听力损害的准确评估及合理鉴定,需要临床医生或鉴定人员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临床、影像及听力学等辅助检查。一方面充分认识不同听力学检查的特点,联合使用以互相弥补各自不足,另一方面认真把握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取得受试者的配合,最终使主客观听力检查结果相一致,此外,还应考虑到伤后不同时期听力变化规律,合理把握鉴定时间,最终做出客观合理的临床诊断或法医学鉴定。

著录项

  • 作者

    邢英姿;

  •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学科 耳鼻咽喉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路虹;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