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杜佑《通典·礼典》
【6h】

论杜佑《通典·礼典》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学界关于《通典·礼典》的研究概况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意义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礼典》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

第一节 唐代以前历代礼治与礼制的历史总结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礼制”成就与局限

第三节 杜佑“征诸人事”编纂《礼典》

第二章《礼典》的史学成就

第一节 结构的创新性

第二节 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礼制史

第三节 整合了五礼的起源、内容、次序

第四节 《礼典》中的史法

第三章《礼典》“备顾问”的治史思想

第一节 考察了封建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 礼制的历史进化思想

第三节 反对空言,勇于疑古,强调人事

第四章“将施有政”的礼制观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

第二节 礼对君臣、师生关系的调节

第三节 礼对家庭关系的调节

第四节 礼对宗教关系的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功能。《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巨著,其九门之一的《礼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自上古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礼仪制度,共100卷,占了整部《通典》篇幅的一半。杜佑将《礼典》分为两部分。其中,礼制沿革部分65卷,记录了我国古代自上古时期至唐前期的礼制沿革,内容较为丰富、全面。第二部分为杜佑对150卷的政府礼典《大唐开元礼》的缩编,35卷。
  100卷的《礼典》为我们研究中古以前尤其是唐前期的礼仪制度、宗教文化、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很多人在著书立说时因学术需要对其加以引用,然而却很少有人对其从史学及礼制史的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其篇幅及浓缩《开元礼》提出了批评。我的论文试图从史学及礼制史的角度对《通典·礼典》的撰述渊源、史学成就、杜佑的治史思想及其“将施有政”的礼制观等部分加以考察,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介绍礼学的研究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空白,写作本篇论文的缘起、目的、涉及范围、研究设想、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价值等。
  二、《礼典》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唐以前历代礼治与礼制的历史总结,二是唐前期的“礼制”成就与局限,三是杜佑“将施有政”、“征诸人事”编纂《礼典》。这部分主要从中国的礼治传统,唐前期的礼制背景以及杜佑自身的认识和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杜佑编纂礼典是中国礼治沿革的必然趋势,是唐朝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且对唐以后礼学研究,礼典的编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礼典》的史学成就,这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礼典》结构的创新性,二是《礼典》对中国礼制史的系统总结,三是对五礼的起源、内容、次序的重新整合,四是《礼典》中的史法。这部分主要从《礼典》的结构、内容、编撰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礼典》结构创新,内容丰富、全面,编撰方法科学、合理,有着很高的史学成就。
  四、《礼典》“备顾问”的治史思想,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礼典》对整个封建社会结构的考察,二是《礼典》中的历史进化思想,三是《礼典》中反对空言,勇于疑古,强调人事的学术精神。这部分主要从《礼典》与封建社会结构的关系,《礼典》的历史进化史观,杜佑的学术精神以及撰述宗旨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杜佑编纂《礼典》时较为科学、合理的治史观和学术精神,《礼典》有着很高的思想成就。
  五、“将施有政”的礼制观,这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杜佑编撰《礼典》时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二是礼对君臣、师生关系的调节,三是礼对家庭关系的调节,四是礼对宗教关系的调节。这部分主要从杜佑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出发,通过《礼典》看礼制对君臣关系、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调节,总结出杜佑在较为先进的著述宗旨的指导下,所著《礼典》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礼制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