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特色及其心理成因
【6h】

论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特色及其心理成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张爱玲的文学翻译及其类型

第二章 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的特色

第三章 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的心理背景

第四章 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的心理动因

结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自20世纪40年代,迅雨(傅雷)以《张爱玲的小说》一文开启了张爱玲研究之旅以来,张爱玲研究就一直朝着两个方面在海内外快速发展:一是生平事迹的资料收集、考证和叙述,二是文本的解读。随着这两方面研究成果的日益丰满详实,张爱玲的翻译得以关注并被不断深入研究。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发表了张爱玲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章。
   虽然文化研究视角下对张爱玲翻译的研究已涉及到对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和她的翻译风格及成因等问题的探讨,但却过分地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外因对张爱玲翻译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内因——张爱玲作为译者的主观因素对她的翻译的影响却涉入不足,尤其没有注意到张爱玲的特殊心理背景与张的翻译现象的关系。
   本论文通过对张爱玲的翻译史实,如翻译行为、翻译过程、译本等的分析研究,借用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食人”论中的“食人”这一术语的内涵,即一种翻译中,以“食人”式的吞食、消化、吸收、转化为特色的思想运作方式来形象地观照张爱玲的翻译特色,总结出她翻译中的越界性创造、颠覆叛逆现象及其表现。在此基础上,借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学理理念,将关于张爱玲的生平和作品研究的成果渗入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去分析张爱玲的心理特点、她翻译中的心理因素和翻译心理反应过程和作用机制,并最终揭示产生张爱玲“食人”式翻译现象的心理动因,即在一系列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决定译者翻译的内因。为建构传记-心理分析式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个案素材,同时也为“张学研究”添砖加瓦。
   总之,本研究不仅对张爱玲翻译中的“食人”现象及其表现进行了解读,而且进一步对张爱玲翻译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机制和翻译心理动机进行了探究、解释,揭示了译者生平传记的书写流传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意义,以此引起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生平传记的书写流传等的重视,明确传记——心理分析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意义。
   本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企图从具体的个案研究中得出普遍的结论,但有望从张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中找出能够建构“传记-心理分析”式文学翻译批评的有益素材,突破以往翻译理论的局限,提出译学研究的盲点,开拓译学研究的新领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