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排斥对精神分裂症生物发病机制的影响
【6h】

社会排斥对精神分裂症生物发病机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1 精神分裂症概述

1. 1 精神分裂症的分型及需要鉴别的诊断

2 社会排斥概述

2.1 社会排斥的概念

2.2 社会排斥概念的起源

2.3 社会排斥的相关磁共振研究

3 方法

4 结果

4.1 社会认知受损

4.2 多巴胺假说

4.3 社会排斥和压力与多巴胺功能障碍在人类神经机制中的联系

4.4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4.5 神经发育异常与社会排斥的相关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该综述的目的为探讨社会排斥对精神病的影响是否与精神病的认知受损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和多巴胺假说相一致。被社会所排斥的个体可被定义为一种失败模型。与之相类似的动物失败模型为居民入侵范式(resident-intruder paradigm),在该范式中被击败的动物显示出对安非他明敏感性增加,伏隔核和前额叶皮层多巴胺释放增加,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增多。至于人类,一项研究表明,在非精神病的年轻人中重度听觉障碍者比听力正常者苯丙胺诱导的纹状体多巴胺释放显著增加。有两项研究报告儿童期创伤与纹状体区域间多巴胺功能性增强有关。另外几项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层(pgACC)在个体对社会压力的加工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前扣带回皮层通过双向互联的机制来调节中央纹状体的活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