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为例
【6h】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1.2.2 唯物史观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核心素养与唯物史观的内涵

2.1 核心素养的内涵

2.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2.3 唯物史观的内涵

3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价值

3.1 高中历史新课标(2017年版)对实施唯物史观的具体要求

3.1.1 课程性质要求运用唯物史观

3.1.2 课程基本理念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

3.1.3 课程目标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地位

3.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作用

3.2.1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

3.2.2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深度

3.2.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落实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教学设计——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为例

4.1 基于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原则

4.1.1 坚持历史学科素养整体性原则

4.1.2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4.1.3 坚持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原则

4.2 基于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思路

4.2.1 教学目标紧扣唯物史观

4.2.2 教学过程落实唯物史观的培养

4.2.3 教学评价巩固唯物史观

4.3 基于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呈现

4.3.1 教材分析

4.3.2 学情分析

4.3.3 教学目标

4.3.4 教学重点与难点

4.3.5 教学方法

4.3.6 教学准备

4.3.7 教学过程

3.3.8 板书设计

4.3.9 课堂小结

4.3.10 课后习题

4.4 教学设计分析

4.4.1 教学设计体现的唯物史观

4.4.2 教学效果分析

4.4.3 教学反思

4.5 教学设计中运用唯物史观应该注意的问题

4.5.1 树立着力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4.5.2 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不动摇

4.5.3 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本位

4.5.4 教师提升专业素质,转变教育理念

4.5.5 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临之际,回顾课程改革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国不断在探索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十九大再次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面对新世纪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转变、经济飞速的发展、科技迅猛发展、国际间联系更加密切,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新的探索和要求。中国在基于前十年新课改的经验和基础之上,借鉴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引入了“核心素养”一新词,并把它作为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得以公布,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承载着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能达成的理论保证,起着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不可撼动理论指导地位。基于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性,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选择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为根本出发点。  着力于唯物史观的培养宗旨,笔者在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仔细解读,研究唯物史观的内涵之后,深挖《百家争鸣》一课有关唯物史观的内容,通过对《百家争鸣》一课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反思等环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中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唯物史观理论的内涵,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把唯物史观作为分析历史、评价历史事件的科学历史观。教师只有坚定唯物史观指导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还能把唯物史观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如此一来,方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德才兼备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