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研究
【6h】

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回流

1.3.2 听力障碍及分类

1.3.3 身份认同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聋人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听障学生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2.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工具

2.3.1 研究者

2.3.2 访谈提纲

2.3.3 备忘录

2.3.4 研究协议书、录音笔、手机

2.4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4.2 抽样方法

2.5 研究资料搜集与分析

2.5.1 研究资料搜集

2.5.2 研究资料整理分析

2.6 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道德问题

2.6.1 研究信度

2.6.2 研究效度

2.6.3 研究伦理道德问题

3 回流听障大学生回流背景

3.1 回流听障学生的自身原因

3.1.1 听力状况

3.1.2 沟通障碍

3.1.3 学习表现

3.1.4 心理需要

3.1.5 职业期望

3.1.6 高校目标

3.2 普校环境

3.2.1 普校教学

3.2.2 人际环境

3.3 回流学校

3.3.1 地理优势

3.3.2 专业优势

3.4 重要他人

3.5 小结

4. 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建构过程

4.1 好奇:聋人是什么样的?

4.1.1 好奇手语

4.1.2 好奇聋校同学

4.1.3 主动寻找聋人群体

4.2 欣喜:清晰的新世界

4.2.1 手语,新世界的钥匙

4.2.2 清楚的学习环境

4.2.3 心态:开朗阳光

4.3 失望:怎么是这样?

4.3.1 沟通障碍

4.3.2 听障同学

4.3.3 听障学生教育

4.4 迷茫矛盾:该去向何方?

4.4.1 父母态度

4.4.2 听人的异样眼光

4.4.3 手口平衡

4.4.4 身份选择

4.4.5 就业

4.4.6 聋人文化

4.5 归宿:双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4.6 小结

4.6.1 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4.6.2 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特征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建议

5.2.1 学生层面

5.2.2 学校层面

5.2.3 家庭层面

5.2.4 社会层面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研究协议书

附录C: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收集表

附录D:访谈提纲

附录E:备忘录

附录F:编码表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融合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或者特殊班级出现了“回流”现象,即一直就读于普校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因为各种不同原因回流到特校或者特殊班级继续接受教育。听障大学生在回流前后的受教育环境变化巨大,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普遍会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而良好的身份认同有助于其在听障环境中更好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他们的身份建构提出建议。  本研究以中国某高校的16名回流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访谈法搜集回流听障大学生在回流前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呈现回流听障大学生回流的背景,回流后在特殊班级的身份认同过程以及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因素。本研究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资料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形成了“好奇”、“欣喜”、“失望”、“迷茫矛盾”等核心类属,形成扎根理论。  研究结论显示,回流听障大学生是近年来聋校及普通高校听障班级中人数逐渐增多,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回流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个人、普通学校、回流学校以及重要他人等。有悖于融合教育大趋势的回流现象,给听障大学生带来了身份认同上的独特挑战。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的最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流动性和模糊性,徘徊在聋听之间。研究显示,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倾向类型有:未完全融入的聋人身份,“生理”聋人,口语族聋人身份,双文化聋人身份和“中间人”身份。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层面,包括听力损失状况、口语能力、性格特征、同学关系和社交能力等;家庭层面,包括父母对听障群体和手语的态度,其他亲朋的态度;普校层面,包括普校教育、学习环境和学校生活环境;回流学校层面,包括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社会层面,包括社会态度和就业环境。回流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构建过程可以归结为:“好奇——欣喜——失望——迷茫矛盾——归宿”的范式。  据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学生层面,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构积极的心理环境;提升沟通能力,融入所在环境;尊重差异、拥抱多元,关心弱势群体。学校层面,优化普通学校教师结构;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关注回流听障学生心理状况;培养学生的共同兴趣;建立适合听障大学生的专业,提升专业发展的向心力,竞争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开设手语和聋文化相关课程;组织、鼓励学生参与“聋人节”等活动;调整回流学生的教学内容。家庭层面,家长构建温暖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想法;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层面,听障群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协作,提供无障碍服务,构建无障碍社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