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爱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6h】

张爱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张爱玲其人其作

1.2 张爱玲研究述评

2 美国华人学者视角下的张爱玲

2.1“张学”奠基者——夏志清

2.1.1“新批评派”角度的评述

2.1.2 开张爱玲小说意象研究先河

2.2“苍凉的张爱玲”——李欧梵的张爱玲研究

2.2.1 上海的摩登与苍凉

2.2.2 市井文化中的张爱玲

2.3“张爱玲学”以及“张派”

2.3.1“现代性”再解读

2.3.2“张派”谱系

2.4 各家研究之异同

3 美国本土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

3.1 英语学界对张爱玲的总体述评

3.1.1 对张爱玲生平及作品的再探究

3.1.2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

3.2 张爱玲与女性作家的对比研究

3.2.1 跨国女性主义——流散作家的自我放逐

3.2.2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

3.3 不同理论的多元融合

3.3.1 视觉影像与张爱玲的文学文本

3.3.2 后殖民视角下的张爱玲研究

3.4 中美两国张爱玲研究的差异

3.4.1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学作品

3.4.2 文学的现代性

4 美国民众对张爱玲的接受与传播

4.1 张爱玲作品不同时代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境遇

4.1.1 五十年代前张爱玲作品的接受

4.1.2 五十年代后张爱玲作品的接受

4.2“才女”他乡的怀才不遇之己见

4.2.1 意识形态影响下“被打压”的作品

4.2.2 流亡作家的文化震荡

4.2.3生活的窘困给创造带来不便

4.3 《色.戒》影响下的“爱玲产业”

4.3.1 成功的电影改编对小说传播的推动

4.3.2 良好的汉学研究环境与优秀的译介者

5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接受与传播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就经历过几次大的起落。五十年代后其作品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状况尤其值得关注。五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小说《秧歌》在美国评论界一片好评的情况下,民众却反应平平,随后出版的一些作品也没有获得很好的反响。而二十一世纪后,在成功电影改编以及中美两国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张爱玲及其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掀起了一股传播热潮。如今,读者眼中的张爱玲不仅仅只作为作家的身份存在,更是一种存在于消费文化中为大众所讨论的文化现象。在空间转换和时间交替中,张爱玲作品传播与接受程度的变化值得深析。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个案而言,对此现象的分析也能更进一步推进国内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张爱玲的生平及作品切入作为绪论。主体部分由美国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美国本土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以及张爱玲作品在美国民众之间的传播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综合美国社会中不同群体对张爱玲其人其作的接受,探究现象之下包含的原因。就美国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部分来说,以时间作为主线。首先是夏志清先生在“新批评派”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学”奠基,他的研究注重张爱玲小说艺术的行文,色彩,意向等内在机理,也开创了张爱玲小说“意向”研究之先河。随后是李欧梵先生,他对张爱玲作品与上海这座城市摩登性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把张爱玲放置于都市文化语境中加以研究,注重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探究,他对张爱玲的电影创作也给出过相关述评。最后是王德威先生,王德威在继承夏志清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张爱玲写作风格中的“鬼魅叙事”,以及她在面对“现代性”时的犹豫前行。王德威先生把张爱玲学提升到了“张派”的高度,并将后来的白先勇,王安忆等作家归为张派之中。在美国本土学者的研究这一部分中,本文将美国学者的研究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对张爱玲作品及生平的全面述评,第二类的研究者更偏向于将张爱玲作品与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作出比较,最后一类则是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美国普通受众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针对张爱玲作品在受众中的传播程度,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将五十年代作为节点,从意识形态,作者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困境及生活的困顿,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改编等方面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张爱玲作品之所以在传播中经历了几次起落,与意识形态,政治生态,文化语境和消费传媒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李安导演的张爱玲同名电影《色.戒》问世以来,张爱玲在中美两国的受众急剧增加,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中国本土作家作品在海外的成功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作品的阅读,运用文化传播,文化分析,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按阶段类别梳理出美国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张爱玲在美国受众中接受程度不同的原因,并能够站在异质文化角度从全新的视野了解“不同”的张爱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