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6h】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工业技术明显提升。农业领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人口也得到解放,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怀宁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农业生产率提高使怀宁县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按劳均耕地比较法估算,2009年怀宁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左右,已转移20余万,仍有1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城市带去了人力资源,给农村带回了资金、新技术和新思想,满足了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促进了怀宁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劳动者自身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土地流转、户籍等制度障碍,以及子女教育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使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也影响到怀宁县农业经济发展,不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待转的10万余人既是转移的压力,大量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堆积在土地上,也是农业经济发展进步的阻力,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如何使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走向平稳有序是亟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文章研究了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区域分布、职业分布、转移的组织情况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怀宁县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带来的利弊影响;提出应该从发展县域经济,加强组织服务和提升劳动者自身素质等方面入手,结合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选择转移路径,使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朝着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怀宁县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给怀宁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