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6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6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6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6-11-19

主办单位: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对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本文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来检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当前针对"所有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但存在"城市化效应".此外,"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但有着更强的"城市化效应".唯有"欠发达地区企业"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门槛值"时有"产业转移效应".本文对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培训具有重要启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
  • 摘要:区域海洋经济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高低的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优劣.本文梳理中国各个时期海洋发展战略的演变趋势,运用以综合赋权法为基础的模糊识别模型、VAR模型及GIS空间技术对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海洋经济与国家海洋战略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低值地区发展速度提升较快,高值地区发展有减缓趋势,区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2)山东、浙江、江苏省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一直保持高水平,海洋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辽宁、天津、河北省市早期响应程度较高,2006年以后趋于弱递减平稳状态;上海、广西省市对战略响应程度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广东、福建、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受国家海洋战略影响不断提升,但存在一定滞后期.因而,未来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充分发挥作用.
  • 摘要:本文在罗默第二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对劳动者素质与技术水平的协调性展开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两者之间的适配性规律,并从我国省际层面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素质与技术水平之间的协调性较低.为此,本文从技术构成、劳动者素质积累和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劳动者素质与技术水平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提升东部省份劳动者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西部省份劳动者技能,缩小技能差距,整合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整体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创新产业。
  • 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文化建设进行谋篇布局,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四大文化体系新实践.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协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协调,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调,加快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推动文化产业体系升级.从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人们理解城市形成过程中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严谨的微观层面的理论揭示.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区情,提出了加快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 摘要: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侧重于对生产结构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忽略对需求结构和微观经济主体特性的考察.有鉴于此,文章以DS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型,在需求方面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相应效用函数以分析需求结构变迁,在生产方面根据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产品的类别,将产品部门分为四个产品部门并建立能够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特性的各部门生产函数,然后对该经济发展模型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模型推演.在经济发展模型推演过程中,对各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如何演进、演进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同时对"小农经济"、"马尔萨斯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等经济学问题给出了本研究视角下的理论解释.文章的理论探索和验证结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有利于扩展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的研究思路.
  • 摘要: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了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却忽视了其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本文则提出两者之间倒"U"型关系的假说,即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特征,但在全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全国整体以及东部地区呈现"单阶段上升以及双阶段下降"的倒"U"型特征;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一个"几"字型的倒"U"特征,其在曲线的上升与下降阶段之间存在一个水平区域.本文结论为中国技术进步促进环境污染改善提供政策启示.
  • 摘要:本文旨在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准则层指标和具体22个方案层指标,方案层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以减轻设定的主观性.在此基础上,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使用2013年的数据对27个城市进行测度并排序.最终结果显示: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无锡这5个核心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领先位置,这似乎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其环境治理状况也好,也许这是城市环境治理中规模经济的体现,值得进一步探究.
  • 摘要:对于互联网创业融资绩效而言,文化距离与社会网络是两项关键的影响因素,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清晰的解释.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探讨了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文化距离对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社会网络中心性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生成了包含1802个创业项目信息及其创业者个人信息的截面数据库,并通过分析发现: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创业者个人社会网络与投资人文化距离影响融资绩效的过程起到中介作用,并且创业者个人经验对上述过程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创业者应更加关注与投资人间的文化距离,改善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丰富个人经验等手段来提升创业融资绩效.
  • 摘要:2010年后,东北地区已呈现出经济下行态势且趋势愈发明显.重工业和国企为主"双单一"经济结构、创新能力较低引致价值链低端、外部资源利用较少和人才外流以及地方政府低水平路径依赖等因素互相强化,使当前东北经济陷入不利循环累积困局.在对策上应以中央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基础,高效服务型有为地方政府构建为突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根本,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支撑,加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为保障.
  • 摘要:本文提出包括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并不能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和市场规模.同时,尽管它可以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的目标,但会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此外,区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减少转移支付导致的福利损失,而且能降低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目标的补贴率要求.
  • 摘要:互联网创业条件下涌现了一系列依靠"朋友圈"来获得创业优势的案例,也同时存在着创业者具有高水平社交关系却在创业项目上遭受失败的情况.仅仅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来对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作用开展研究,难以对上述现象作出有效的解释,互联网创业对与创业社会网络相关的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生成截面数据库,通过将社会认同理论融入社会嵌入理论的框架之中,在创业者社会网络特性之外引入创业者内群体条件这一新变量,对社会网络在互联网创业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水平在提升创业业绩的过程中受到其内群体条件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释了在相似的创业者"朋友圈"条件下创业业绩存在差异的原因,打开了现有研究忽视创业者与其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差异可能对创业业绩产生影响的"理论黑箱".据此,本文基于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特性及内群体条件,提出了创业业绩表现的2×2矩阵,并得出如下管理启示:创业者应注意推动包括教育水平、创业经验在内的社会网络特性与内群体条件的协调发展,在改善社会网络特性的同时,努力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内群体认同.
  •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对不同区位企业生产率差异的解释是集聚外部性,但随着企业异质性的加入,这种解释显得太过片面,"空间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对地区间的生产率差距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空间选择效应"(包括"单边选择"和"双边选择")和"分类效应"在不同区位(核心和外围)企业生产率分布三大特征(均值、标准差、偏度)上的差异化表现,来分析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导致其地区间生产率差距的主导因素.结果发现,"空间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能够解释大部分行业的地区间差距,而只有很小一部分行业是由于集聚外部性而产生差距的;并且,行业的资本劳动比和不对称的市场规模是影响空间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作用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
  • 摘要:文章在分析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自身发展水平两方面建立了评价西安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五个二级指标和十八个三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2004~2014年这11年间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西安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增长强劲,然而仍然存在金融资源集聚程度不高、金融辐射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积极推进西安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大西安金融中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推动西安金融的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等,就成为西安进一步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 摘要:科学系统地评价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度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并构建门槛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考察期内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都存在稳步提升的趋势.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双门槛效应,其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呈"U"型.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地区产业集聚,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适应我国经贸发展新格局转换需要的顶层设计.从地理空间联系到经济空间网络形成的地缘优势、从资源禀赋优势到资源整合能力形成的资源新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由被动接受市场向开拓市场转化形成的主体优势及"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化形成的开放政策优势构成新阶段我国主导与参与区域合作的"新比较优势"的内涵,是前一阶段比较优势的升级版.基于"新比较优势","一带一路"战略应在东西双向开放战略融合、内外联动模式、开放战略空间、多维协同战略等方面实现战略升级.
  • 摘要: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给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蓝图,着眼国家战略,应积极构建东北亚"一带一路"战略,即"东北东部边境经济带"和"东北亚海上贸易之路".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朝鲜咸镜北道隔图们江相望,作为未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区域,应主动顺应东北亚"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区位优势,推动与主体方在互联互通、产业对接、跨境旅游、政策支撑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进而推进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从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和税收激励两个方面,理论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4~2013年中国分省地区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环境污染;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的经济竞争机制和税收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这也使得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趋于弱化.本文结论为促进中国财政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摘要:产业空间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空间优化的重要途径,区域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空间优化.以广东省为例,首先从产业转移政策角度对广东省四大区域进行产业结构差异分析,发现产业转移政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作用效果不同.其次从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两方面分析相关政策对产业空间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政策对产业空间优化有效,尤其对欠发达地区作用显著;财政支出政策具有地区分异性,其中教育支出对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效果较优,且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强于科技支出;另外,税收优惠政策能有效促进产业的梯度转移,且其效果也具有地区分异性.
  • 摘要: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建立了研究欠发达地区开放政策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边缘区不同对外开放政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欠发达地区与核心区实行一体化政策和单边保护政策对欠发达地区影响则截然不同,对欠发达地区来讲,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对自己更有利;(2)欠发达地区内部一体化水平提高扩大了本地区有效市场规模,有利于产业向该地区转移,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这说明,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制定开放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差异化的开放政策,还应尽可能消除区域内市场分割等,以提高区域内部一体化水平.
  • 摘要: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城市拥挤成本的非对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别从工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区域一体化有助于社会总体福利改善,但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不同:区域一体化总可以改善熟练工人的福利,但对不可流动工人的影响则取决于其区位.地方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偏好取决于其政策目标,若其目标是在"晋升锦标赛"中获胜,则总有地区倾向于市场分割策略;而以本地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时,则两地区有机会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共赢.中央政府需要权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经济系统整体效率的同时,也必然会经历一个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阵痛期,需要采取转移支付等措施来缓解区域差距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 摘要:高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和空间聚集有助于提升聚集区厂商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使这些产业部门逐渐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部门,新兴产业部门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单位土地产出高于传统的产业部门.在优势区位竞争中,这些高单位土地产出的新兴部门将挤走原有的传统产业部门,使原有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区位变成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产区位,被挤出的传统部门则转移到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的市郊或边远地区.由技术水平提升导致的产值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区域经济增长;原有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区位被高效率的新兴产业部门取代,意味着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效率的新兴部门挤出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部门,意味着产业的区际转移,这就是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基本机理.
  • 摘要: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是否可以破解"资源诅咒"的思考,构建了一个附加技术创新的两地区三要素模型,通过理论推理证明了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而只有当技术创新率大于资源衰减率时资源型城市才可能最终破解资源诅咒.接着本文利用我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地级城市层面不存在显著的资源诅咒现象,但是经济增长依然具有明显的投资推动与资源依赖特征;资源丰裕程度对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企业家活力存在挤出效应.人力资本流失与资源丰裕度下降的双重作用使得资源诅咒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由于技术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作用不明显,资源型城市缺乏动力进行发展方式转型,因而从长期看潜伏着出现"资源诅咒"的威胁.
  • 摘要:本文将消费者对于环境质量的偏好纳入到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之中,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如何设定当地的环境标准,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流动,进而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演化的轨迹,形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认为,当一个区域的经济规模较小或环境质量较好时,地方政府就会缺乏环境管制的动力.区域政府过分重视短期的经济增长,会导致:发达地区的环境演化轨迹为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落后地区的环境质量则会持续退化.只有持之以恒保护环境,才能保证长期内的经济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