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间、文化和遗产——《阳光下的葡萄干》与《日用家当》对比研究
【6h】

空间、文化和遗产——《阳光下的葡萄干》与《日用家当》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ansberry and Walker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Domestic Space and Individual Dreams

2.1 The Youngers in a ‘‘rat trap’’

2.1.1 Confinement and weariness

2.1.2 Challenges to the confinement

2.2 The Johnsons in Utopian seclusion

2.2.1 Comfortable seclusion

2.2.2 Controversy over seclusion

2.3 Dreams shaped by domestic space

Chapter Three Geographical Space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3.1 Urban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3.2 Preserving a ‘‘low’’ agrarian tradition

3.3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Chapter Fou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Identity

4.1 Father’s legacy in Raisin:material or spiritual?

4.2 Heritage appreciation in “Everyday Use’’:art collection or everyday use?

4.3 The hybridity of African American spiritual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展开▼

摘要

洛林·汉斯贝里的《阳光下的葡萄干》与爱丽丝·沃克的《日用家当》是两部不同时期的美国非裔文学作品。前一部戏剧于1959年在百老汇上演,正值美国民权运动拉开帷幕之际;第二部作品发表于1973年,恰逢身份政治运动登上历史舞台。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所展现的物理空间,研究作品中的文化倾向与政治意识形态,进而揭示了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再现美国非裔文化和构建非裔身份方面的异同。研究认为,北方城市贫民区的美国非裔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效仿中产阶级白人文化,却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中不断遭遇困惑和障碍;而南方农村的美国黑人倾向于守护自给自足的封闭的文化空间。除此之外,本文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指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文本的互通之处在于强调美国非裔文化的精神特质。
   本研究采用空间视角。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文化与政治诉求,也同时参与并影响着人物感知文化的过程。本文将空间分为两类,分别是家庭空间与地理空间;前者指住宅条件与特色生活环境,它与个体间的文化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相互作用;后者指地点、物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它们对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文学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两部美国非裔文学经典作品记录了20世纪中期美国非裔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文化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是民权运动与身份政治之间差异的表征。两部作品均以对文化遗产的正确理解和欣赏为基础,探讨了构建美国非裔身份的可能性。它们都强调美国非裔文化的精神性,而这一精神性是杂糅的产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