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
【6h】

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陈献章哲学思想价值的重估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献章生平及思想渊源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思想渊源

第二章 自得之学

第一节 “自得”的内涵

第二节 “自得”的方法和意义

第三章 “道”、“心”论

第一节 “道”论

第二节 “心”论

第四章 “治心’’的涵养论

第一节 涵养论的目标

第二节 涵养论的内容

第三节 涵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 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节 陈献章思想对后学的影响

第二节 陈献章思想的历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陈献章“自得”和“悟道”的为学方式,使学者对其思想的渊源和归属产生了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体现在其学说是否为佛学,是否保持了儒家内在的学理。本文从两个方面去探讨其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是从内在的学理上的把握,陈献章借鉴了道家“道”的观念,从而形成其“道”论;融合了佛家“静”的思想,主张“静坐中养出涵养”的修养方法。而由孔子开创“仁”的思想,成为其学说的主要根基。其次是从主体的境遇上来分析,特别是家庭环境,以及曲折的求学经历上对其学说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说体现了明显的心学特征。陈献章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加之对儒道释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学。
  研究陈献章的哲学思想,必须建立起系统的思想体系。刘宗周评价说:“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之学”成为其学说的关键和枢纽。陈献章解释了“自得”的内涵,指出“自得”是求诸于“心”,而非求诸外求诸于物。通过对“心”的把握来达到“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鸢飞鱼跃在我”的境界。陈献章指出了实现“自得”的两个方法,其一是静坐,其二是体悟,通过对君子人格的获得,最后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
  回答“自得之学”如何成为可能,构成了陈献章学说的“道”论。陈献章吸收了道家“道”的观点,构建了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思想。通过继承张载的“气”的思想,实现了由“道”向“物”的贯通,最后达到“天人一理”,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而“心”论则回答了“自得之学”如何能够实现的问题。通过对“心为道舍”、“心具万理”和“心即是天”的论述,实现了由宇宙论向价值论的过渡,为明代心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自得之学”是通过涵养功夫来实现的。陈献章提出了涵养“心”的目标和要求。要做到“洗心”、“存心”和“充心”,这样涵养的工夫才有真正的内容,而通过“不离日用”、“随处体认”和“勿助勿长”的方法才能达到。其涵养的方法和途径,被其后学湛若水发挥为“随处体认天理”的重大命题。
  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着,陈献章的“自得之学”改变了明朝初期时惟朱子学独尊的局面,书院讲学的风气也开启了明代书院的繁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和后起王阳明的姚江学派,共同构成了明代心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明代心学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献章一生大多数时间居于岭南,其创立的江门学派对岭南文化和岭南精神的形成也产生重要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