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6h】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

一、公共性概述

(一)公共性的概念浅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公共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公共性思想

(一)“现实的人’’对“抽象的人”的超越

(二)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规范的培育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公共理想和价值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公共生活世界的关注

(一)社会关系的公共性本质

(二)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三)超越个体的人的共同体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维度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维度的理论意义

(二)公共性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公共性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公共性作为一个范畴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制生活。在古希腊的城邦制生活中,公共性是城邦公民德行的写照,具体指城邦公民之间不但可以合作共事而且能够互相关心。后来随着城邦制的瓦解,公共性也越来越改变本义而演变出更多的含义。在现代谈及公共性范畴,一般我们会联想到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的确公共性的研究就是从政治或社会方面开始的。一般认为德国学者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是最早系统研究公共性范畴的,其公共性思想主要收录在《人的条件》和《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等著作中。他们详细地阐述了公共性的含义、公共领域理论及人的公共活动的问题。后来西方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了公共性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数都是有关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西方真正从哲学角度来解读公共性的问题是有关公共哲学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公共性的研究开始逐渐在国内兴起,与西方研究相同的是公共性在中国也是从政治和社会方面开始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性呈现出了越来越多元的内涵,逐渐将人们从对公共性范畴研究的单一视域扩展到多个学科内的多元视域并最后上升到哲学层面。
  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从任何学科角度来考察公共性都是可行的,都会得到理论成果。但由其多元性的性质决定我们从任何具体学科角度来考察公共性都会对其内涵的理解造成片面性,因此唯有从具有最高概括性和最高指向性的哲学层面来探讨公共性,才能将其内涵全面地展现出来。当今,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性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都属于公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公共性问题事关社会发展前景和人类前途。在当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上各种矛盾充斥,公共性问题更加不容小觑。作为我们社会建设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可以发挥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公共性的内涵,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试图探索作为独立的公共性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维度,即一方面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另一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研读,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公共性思想并试图将其完整呈现出来。第二方面是本文的重点,具体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社会思想这两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手,对现实的人、社会关系、公共利益和普遍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公共性的分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性的研究,本文期望能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性思想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解决社会公共性问题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