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部分分割视角下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研究
【6h】

部分分割视角下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代际收入流动性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

(二)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路径研究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分析

一、数据说明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描述性统计

二、方法与模型

(一)双对数模型

(二)分位数回归模型

三、代际收入弹性变动趋势实证分析

(一)两部门的变动趋势分析

(二)两部门不同收入群体的变动趋势分析

(三)两部门代际收入流动质量变动趋势分析

第四章 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分析

一、模型与数据

(一)代际传递机制模型:Blanden分解法

(二)中间变量的选取

(三)变量处理

(四)描述性统计

二、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路径的实证分解

(一)总体的传递路径分解

(二)两部门传递路径的分解与比较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了30多年的迅猛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一些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依然存在收入上的差距。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研究是从一种动态的视角研究收入差距问题,代际收入弹性是度量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程度的核心指标,它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准确度量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程度、探究其变动趋势和传导机制是理解机会公平与制定有效政策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从部门分割的视角出发,以CHIPs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以及2013年的城镇居民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改良的双对数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中国城镇中国有和非国有部门整体及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变动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借助Shorrocks指数对子辈收入的流动方向与流动质量做了进一步分析。对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只是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研究的一个开始,只有明确其传导机制打开代际传递背后的“黑匣子”才是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研究的最终归宿,因此本文还采用Blanden分解法对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分解,探讨了财富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在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并对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传导路径的异同做了比较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国有部门的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程度均高于非国有部门,2007年之后,两者的代际收入弹性都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值得警惕。(2)两部门中,高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低收入群体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贫困人群的代际传递趋势日趋严重。(3)Shorrocks指数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国有部门子辈收入的流动质量更高,而非国有部门子辈的流动质量有恶化的趋势。(4)财富资本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主要渠道,人力资本次之,社会资本的影响相对较小。非国有部门中财富资本的代际收入弹性的解释率高于国有部门,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解释率则均低于国有部门。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政府应加快推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并完善工资决定机制,缩小两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其次应继续完善公共教育体系,有效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并建
  立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这个恶性循环怪圈;最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且应有针对性的关注城镇中相对贫困人群生活状况并实施合理的救助,以免他们也逐渐落入绝对贫困的泥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