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作人《古事记》译本研究
【6h】

周作人《古事记》译本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译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译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事记》主要译本研究

第一节 邹有恒、吕元明译《古事记》

第二节 周作人译《古事记》

第三节 两种译本比较

第二章 周作人译《古事记》背景研究

第一节 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

第二节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

第三节 “五四”前后翻译语言的转变

第三章 周作人《古事记》译文特点

第一节 “直译”思想在《古事记》中的运用

第二节 《古事记》中的“注释”翻译法

第三节 文言残留风格之利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记录了古代日本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习俗等等,对于日本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古事记》诞生于日本和铜五年(公元712年),经由稗田阿礼口述,安万侣记录下来。当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安万侣借用了汉字来撰写,且音义并用,形成一种特殊的文体,使后人不容易读。及至近代,有学者进行研究考证以后,这本最早的日本古典名著才逐渐被解读。  《古事记》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对于国内学者的宗教民俗研究等都具有参考意义。中国近代,国内学者普遍轻视日本文化、文学,但是周作人认识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以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周作人开始着手日本文学的翻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国人全面地认识日本。《古事记》就是周作人进行汉译的日本文学作品之一。在他的《古事记》译本中,每一卷的正文之后他都辅以详尽而博学的注释,原作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地点、特殊事物、民间迷信传说等,他都通过《日本书纪》,次田润、本居宣长的注释本,以及中国的一些相关典籍进行了考证,这是其他《古事记》译本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些注释使得周作人的《古事记》译本更加具有文化研究参考价值。  《古事记》两种主要的译本为周作人的译本和邹有恒、吕元明的译本。两种译本都完全忠实原作,只是译文风格有所不同。周作人的译本虽然以白话文为主,但其中掺杂了许多文言助词、句式等,使作品具有古典风格,而邹有恒、吕元明的译本则完全采用现代通用的白话译文,通俗易懂。  从翻译角度来看,《古事记》可以说是周作人毕生翻译思想的凝炼。《古事记》是周作人晚年的作品,这个时候周作人的翻译思想、翻译手法都已成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他一直推崇直译思想,认为翻译应当以“信,达”为主,但是他也并不否认意译,他认为必须最大程度保存原作的风格,直译与意译并不相悖,而是体现为两种概念与方法的统一。  周作人翻译《古事记》采用的是白话文。翻译作品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容易让广大读者接受,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得到推广,但是却难以达到译者所追求的“雅”的境界,然而如果使用“文言”则较容易达到。由于白话文中有些词汇比较匮乏,所以周作人提出“采纳古语”,以此来补充白话文中词汇的不足。周作人的《古事记》译本中也掺杂部分文言的字词、句式。这是周作人译本的一大特征。这种文言残留形式使得译文保存了原作的风格,但是也有部分文言句式由于省略过多而影响了译文的流畅性。但是瑕不掩瑜,周作人的译本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翻译技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