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谈新浪潮时期的民族电影视觉审美
【6h】

浅谈新浪潮时期的民族电影视觉审美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导论 电影的视觉基础

第一节 眼睛与摄影机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看现实世界与看电影

一、自主性

二、眼动

三、空间辨别

四、运动感知

第一章 视觉思维和艺术的关系

第一节 知觉和思维的割裂

第二节 格式塔

第三节 视觉的选择性

第四节 视觉形象的暗示

第二章 视知觉与电影的关系

第一节 运动和视知觉

第二节 视觉隐喻的创造性行为

第三节 视知觉对电影形象的视觉化作用

第三章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电影“新浪潮”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浪潮崛起的动因

香港

台湾

大陆

第四章 中国电影新浪潮代表影片中的视觉因素

第一节 视知觉在中国新浪潮时期的表现与转型

第二节 中国新浪潮代表影片审美分析

许鞍华《投奔怒海》(1982)

侯孝贤《恋恋风尘》(1987)

张艺谋《红高粱》(1987)

田壮壮《吴清源》(2006)

第五章 两岸三地“新浪潮”的视觉美学比较

第一节 两岸三地电影的视觉美学区别

第二节 两岸三地电影的视觉美学交汇

结语:

引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众所周知电影是“看”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本文将以视觉思维研究为起点,运用视知觉理论探讨电影空间、审美情绪、“格式塔”式叙事规律等一系列新浪潮之后的电影美学问题,从而拓展电影视觉的研究领域。在时间段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了在1979年开始的以香港电影新浪潮为代表的中国“新电影”崛起的三十年里,华语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在视觉方面的突破和转型。
   自1979年开始的以香港电影新浪潮为代表的中国“新电影”的作者,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对撞面前,以创新的勇气、实验的影像、独立的精神开辟出一个彰显先锋文化的影像空间。在技术层面的探索背后依托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充分吸取民族文艺美学精髓的基础上,融汇了现代西方电影语言,从而刷新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叙事形态,形成了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电影”美学品格。
   现今,香港正向后现代的都市商业文化迈进,台湾经济在高速发展后也向高科技的信息社会拓展,大陆还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商品大潮的冲击,随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锐导演,两岸三地的电影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电影视觉审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的阶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