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土生土长——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
【6h】

土生土长——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0 引言

0.1 自然建造的“自然之道”

重返自然之道

自然建造的建构属性

批判性地域主义与自然建造

0.2 自然建造研究之夯土

作为材料的土与生土

用于建造的生土与夯土

夯土——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建造方式

夯土——一种体现地域性的可持续建造技术

版筑与夯筑的土墙

夯土建造的过去与现在

0.3 夯土建筑设计与教育

0.4 夯土研究的开展基础

1 具体性的建造

1.1 夯土建造:结构与围合

砌筑和框架之外

结构与围台

非结构与围合

结构与非结构

1.2 夯土技术:“版筑”与“夯筑”

施工工艺与表皮呈现

夯土之前——备土

类砌筑与整体版筑

夯实成墙

2 粘聚的颗粒

2.1 夯土与混凝土

土的再生

材料的结构——砂石

材料的粘聚力——粘土与水

材料的密实性——夯击

2.2 夯土与生土

与土共生

颗粒组成与建造方式

含水状态与操作方式

3 建造与设计

3.1 夯土建造与建筑形式

必要的局限性

夯土墙之于框架的建造局限性

建造局限性决定的建筑形式

3.2 夯土的防护与细部

“好靴子”和“好帽子”

“修补”式细部

“分割”的墙体

3.3 夯土与现代施工体系

现代建筑的夯土建造——“水岸山居”夯土工程

农宅的夯土建造——甘肃“土筑”建造试验

现场夯筑与预制拼接

3.4 夯土墙与空间围合

3.5 夯土的维护与修复

维护的常规性

自然性的认同

保护、改造与修复

4 土生土长

CRATerre的生土建筑教育

师资与生源

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

课程总结

ENSAG的材料与建造教学

自然建造的夯土建筑教学

从建造出发的课程结构逻辑

以建构为基础的分线索教学

立足于本土建筑的自然建造的课程体系

5 结语

5.1 信息改变观念

5.2 技术支持项目

5.3 我国当代生土建筑的发展方向——生土建筑产业链

附录

附录1 生土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

附录2 2012年夯土建造课程记录

附录3 夯土建造课程材料性能比较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然建造,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学术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反思现代建筑过于注重概念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倾向,和国内建筑教学完全套用西方建筑教育体系的弊端,确立起立足于本士的自然建造研究在建筑设计、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本论文的夯土建造研究是王澍教授所主持的自然建造系列研究的基础性技术研究。这种注重材料与建造研究的倾向,显然与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有直接的学理关联,但在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中只讨论了砌筑和框架两种基本的建造模式,王澍教授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作为最基础的建筑材料之一的生土及其基本的建造方式之一的夯土却不在这一讨论视野之内。本论文在此问题指引下,对夯土的建构性研究正是试图对弗兰姆普敦建构理论进行带有修正色彩的讨论。同时,以建构理论为参照的自然建造研究有其价值取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传统建筑及其建造文化正在消失。对土、石和木、竹等自然材料在当代的应用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现实的生态和人文的双重意义。
  本论文侧重通过对夯土材料及其建造的具体的技术问题的讨论,结合传统和当代应用的夯土建造实例,将其与砌筑和框架的结构体系在建构层面进行比较,阐述夯土因其“版筑”和“夯筑”建造技术而决定的建构形式的特殊性,以及相对于其他生土建造在现代建筑和建造体系中应用发展的可行性,从而确立夯土建造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论文基于夯土建造的研究,进行自然建造这一实际已长存于底层社会的建造生长模式的理论思辨,是以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为重要的理论启示,并以建构理论探讨夯土的传统应用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力图切实为夯土建筑的保护和当代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希望这一自然建造思想指导下的建筑设计理念能落实于相应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原有的完全基于西方建筑教育的体系进行修正,从建筑学的本科教学开始埋入自然建造理念的种子,从而“土生土长”。
  在论文的最后,基于我国生土建筑现状的调查并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生土建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